第5章 释题:随顺性德,感来美好人生(第1 / 1页)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感应篇”,这是经题。“太上”是尊称,尊称道家的始祖老子。传说老子生下来的时候,头发就是白的,道德学问又很好,所以称他为老子。他的本名,姓李,名耳,号老聘。
我们儒释道三家的教诲都是非常相应的。为什么呢?因为圣贤人的教海都是性德流露,是相通的。人假如有分别执着,就会比高下,就会觉得不同。清朝雍正皇帝看到儒释道的学子产生很多分别、执着点,所以写了一篇《雍正皇帝上谕,里面就提到,“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都是教人断恶修善,都是圣贤人性德流露来的。
“太上”,我们深入这个称谓,太,指至大,其大外;上,就是至高。至大至高,也是对性德的赞叹。太上,就是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真心流露的时候,就是这么做人处世的。真心,用一般俗话讲,就是每一个人本有的良心、良知。所以我们遵从《感应篇的教诲,就是随顺自己的性德;不这么做,就是违背自己的性德。
世间人都强调要聪明一点,很多父母也希望把孩子教聪明一点。其实小孩能保持天真,反而是好事啊。俗话讲,“聪明反被聪明误”以为聪明,事实上,所思所想违背性德、违背《感应篇,其实是被自己误了。违背性德是最吃亏的事情。随顺习气,对他人的伤害小,对自己的伤害最大。而遵从《感应篇的教诲,随顺性德,一念清净。违背性德,每一念是“感”,感来境界,就是“应”。所以,人这一生最值得珍重的,丝毫不能掉以轻心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精神、思想。为什么呢?用感应的道理,我们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我们一念善,有没有感应?有。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印证会有什么发生,但是这个时代,什么人最有福气呢?老实听话的,相信圣贤教诲的,就得大利益。这个时代能受益的,相信圣人说的话,相信“圣言量”。圣贤把真理告诉我们,至于走哪一条路,“惟人自召”,要靠我们自己。俗话讲:“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相信了,进入解、行,真正去实践了,自己也会证入,感应就现前了。
佛经也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时时六度存心,感菩萨法界;了解苦集灭道,了解人我空相,是罗汉,是声闻道;了解十二因缘,是辟支佛,缘觉道。十二因缘,就是人为什么会轮回的原因所在。人很容易产生爱,爱之后,就要去取,就执着,要占有,这就是轮回心。所以人能放下占有,不去贪爱,就不会困住了。不过,这个能力不容易。
我们冷静想想,我们起心动念、一言一行,跟五戒相不相应?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持的是心戒。从相上,是讲杀害;从心上,是指不恼害众生。我们非常暴躁、强势,就很难不恼害众生。所以,我们要谨记师长强调的,“学儒,要学孔子”。孔子是温、良、恭、俭、让。像夫子的风范,才能持好五戒,才能“不杀”。
温,温和,处事柔软。良,善良,善解人意,不会常常记人家不好的,留在心中的都是人家的优点跟付出,不计人家的过失,“恩欲报,怨欲忘”。而且,厚道,就像《了凡四训里面讲的:“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恭,恭敬,对人,尤其修学,要从恭敬心培养起。佛家讲“礼敬诸佛”,儒家讲“毋不敬”。俭,节俭,时时想着节省下来的财力物力,能够让更多人受用。节俭,就接近仁慈心,时时都能把他人放在心上,希望他人多一些受用。让,谦让、礼让、退让。这是孔子的修养。
师长讲“内修五德”,就是以夫子做榜样;“外修六和”,跟人相处能守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我们知道,种种问题的根源是人心,人心有教化了,一转善念,问题就化解了。而且“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最起码四个人以上依照六和敬真做出来了,人一接触,就佩服,善根就流露了。所以只要真榜样出来了,人心就会转。没有真正做出来,世人就会想,“那都是讲一套做一套”,对于圣贤的教诲,不容易产生坚定的信心。
我们冷静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哪一个是因为看了经典,就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很少。我们今天非常信任师长,是因为师长老人家做到了。所以教化要产生长远的效果,最重要的还是身教。
人心转变,靠教育。我们自己,也要把教育搞清楚。在这个时代,一提到教育,我们就会想:我是大学生,我是研究生,我受了不少教育。教育真正的含义,不只是学历高而已。学历,在这个时代,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古代的教育,最重要的是道德的提升。“教”是“上所施,下所效”,“育”是“养子使作善也”,都是强调德行、善心。
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有三个范畴。第一个,人与人的关系。今天我们跟亲朋好友相处,常常都会对立、冲突、摩擦,我们没受好的教育。行五伦大道,人与人和睦相处才是懂道理。所以我们这一个时代,叫“补习教育”,都成年了,才来补这个重要的做人的课程。古代有伦理道德承传,有大家族的家教教育,从小看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长大就懂得怎么处世待人。
第二个,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们没有遇到儒释道圣贤的教诲,真的一辈子好多事情根本都搞不清楚,甚至连想都没想。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这个时代是大课题啊。到底大自然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不读经,根本不懂,天灾跟人心是分不开的。《尚书提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我们探讨环保问题,假如不明白这个真相,没办法解决。提出了非常多的理论,投入大量的金钱跟人力,没有改善。不找到根源,徒劳功。所以我觉得非常幸运,能遇到儒释道三家圣贤的教导。
师长常讲,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温室效应愈来愈严重,我们假如发脾气,温室效应就又加重一分。所以假如以天下为己任,不愿意再给这个世间添乱,对自己起心动念负责、调伏习气,就要更下功夫了。确实,我们跟这个世界休戚与共。
第三个,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不同维次生命的关系。《感应篇讲到,“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我们的善心都能跟天地相交感。所以,学习《感应篇是真正受好教育啊。明白因果,断恶修善,这是德行很重要的根基。
我们明白感应的道理,自己就对自己负责了,不会怨天,不会尤人。真正有决心当生成就道业,这一份心是“感”,就能感得天地神明冥冥中的加持,这就是“应”。假如我们没有这个志气,随顺贪嗔痴,那贪嗔痴是“感”,“应”是什么呢?“应”是妖魔鬼怪。就好像一个人做坏事,旁边恶心的人,“好啊,做得好”,那也是应。所以得到助力,还是得到不好的感应,都靠自己这一颗心。
所以,“太上感应”这个经名,就给我们很重要的提醒:遵从圣院的话,随顺性德,就会感来更美好的人生。我们立下目标了,就好好去依教奉行。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