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相信圣贤教诲的老实人得最大福气(第1 / 2页)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这几节课,跟大家交流学习《感应篇的重要性。儒家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夫子在《论语·尧曰里面讲:“不知命,以为君子。”一个人不知命,连君子的门都跨不进去,更何况成圣成贤。所以我们必须知命:知道如何成就自己这一生的慧命,知道自己家族的使命,知道当前社会、民族甚至世界的天命。知命,这一生才不会空过。不然,几十年的岁月如白驹过隙,一下子就过去了。
我们一定要很清楚我们的目标,这一生要成就的事情。成就慧命,首先一定要断恶修善,进一步破迷开悟,最后转凡成圣。再高的目标,基础都在转恶为善,而《感应篇是非常好的经典。
对于家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个人,不承传祖先的家道,没有造福后代的存心,坦白讲,枉为人啊!连后代子孙都不关爱,有辱天地人三才的身份啊。以至于现在整个社会、世界的状况,最急迫的就是因果教育。周安士先生编的《安士全书,印光大师说是“天下第一善书”,不简单啊。周安士先生讲:“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想让世道人心恢复正常的轨迹,从因果教育下手。
我们前面提到,真正奉行《感应篇,真正得到殊胜的果报,也给当前的社会大众一个坚定的信心。普贤十愿讲“请佛住世”,诸位同仁,先请谁住世?先请自己啊。儒家讲得很清楚,“人能弘道”,我们得自己先做出来才行。夫子的教诲为什么影响两千五百多年的炎黄子孙?因为夫子做到了!
我们知道了《感应篇的重要性,对自己、对家庭、对世界的重要性,就有这一份使命感跟志气来断恶修善。五戒十善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善的基础,而《感应篇对五戒十善讲得非常清楚。
实在讲,修学,什么是真功夫?放下分别执着是真功夫。“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本有的,不是要来的,但为什么有障碍呢?“但以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不起心,不动念”,太高了,我们一下还达不到。我们时时观照,不能分别,不能执着。那什么时候会分别执着?“她是女的,我是男的”,分别了;“我比较好看,他比较难看”,执着了,高下了。
所以我们不要去分男分女、分高分下,一切都是诸佛如来,恭敬心、真诚心就现前了。但是,不分别不执着,不容易,除非自己有高度的警觉性。比方说,“我不喜欢这个工作”,分别执着来了;“我讨厌这个人”,那一天不知道起多少分别执着。所以僧璨大师教诲得好,烦恼从哪里来?爱憎,喜欢不喜欢来的;爱憎又起于分别。我们把烦恼的根源找到了,分别执着才会有贪嗔痴慢。所以在一切人事物当中,要练习放下分别执着,“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大家有没有经验,分别执着很淡的时候,见谁都高兴?这样的经验要保持。
有些人分别执着,起高下见到什么理度?《咸应管《弟子规世间法。佛法高,那个低。我是大乘根性,怎么去学那些东西呢?开口便,“我高、我见、我相”出现了,又分别又执着了。印光大师是大智慧者,他看到的是众生的根性跟需要,他没有门户之见,推荐的是儒家跟道家的经典,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根基不足。所以世出世法在哪里分啊?在心上分。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切法都是出世法。只要有分别执着,《华严经都是世间法。我们要重实质,不重形式。
假如不明白这个道理,在修学的过程中都会形成执着点,自己还不知道。我们冷静想想,师长叫我们扎三个根,讲多久了?好多年了。我们就是不肯学,“我就是要学《量寿经,其他的我不学”。那不是执着吗?执着到什么程度?师长的话都不听了!师长是过来人,看到我们的程度,可我们就是不肯扎根,只想要开花结果。没有根是没有生命力的,迟早要枯掉,迟早要出状况,所以老实人得最大的福气。而且修学成就的过程,不离“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三个根的基础上。
我们刚学完《了凡四训,云谷禅师教给了凡先生功过格,这些扎实的功夫,还是必须下,时时以这三个根来观照自己每一天的不足跟过失。而这个功过格,就是依据《感应篇编成的。所以我们早晚课读诵《弟子规跟《感应篇,“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我们扎基础,得老实,不可浮躁,不可轻率,一字一句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改过了,改习了,才是扎根,才是立命。
修学重实质,去分别执着是实质,去习气是实质。没有回到实质,修的都是空中楼阁,那就自欺又欺人了。所以修学“须先打破自欺一关,始有商量处”。
我们刚刚提到,“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明白因果了,懂得断恶修善,不敢做恶事。假如整个社会都这么做了,这个社会就安定、有福报。
我们自己读诵,自己力行;劝别人读诵,劝别人力行。劝别人讲解《感应篇,更好。我们刚刚讲到“请佛住世”,先请谁啊?当然请自己,好好深入《感应篇,之后为人宣讲,甚至现身说法,我自己是怎么做的,那我们相信,真感情,好文章,做到,就一定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