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扎好儒释道的三个根(第2 / 2页)
“我昨天有哪些念头跟言行不对?我今天有没有保持一个高度警觉性?”真的有这样的态度,每天都能发现过失,去对治、去改过。
比方我今天已经犯了好几个了。第一个,太紧张,连录音的设备都忘了拿上来。紧张的根源在哪里?“如斩毒树,直断其根”,所有烦恼的根源,我们得找到啊。有时候,“啊,我怎么会有这个习气呢?”思考老半天,就过去了,没思考透彻。根源要找到。
紧张,根源就是得失心作祟,没有平常心。得失心还好听一点,难听一点叫虚荣心,名闻利养的心。刻意要讲好,反而讲不好。要讲好,最重要的是真诚,“一念不生是为诚”。还有一大堆念头、烦恼,就不是真诚。
所以很惭愧,都多少年过去了,得失心还这么重。我想应该再去参加大学联考,看还会不会睡不着,还要不要吃安眠药。这是主动勘验,在境界中观察自己有没有去掉习气。
改习才能改命运啊!《了凡四训后面举的几个人物,冯开之,“大变其幼年之习”,小时候那些习性都改掉了,了凡先生说他今年一定考上。所以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进一步能“为人演说”,感化他人,都是建立在改自己习气的基础上。
刚刚我们提到观照,《了凡四训学过一遍了,一遍够不够?很明显,不够哦,我们还是记不住。这叫“学贵自知”。学习不像交作业.小的时候,老师派三十行作业,刚好邻居有同班同学,坐在那里比赛谁快,真的是龙飞凤舞。用这样赶的心去学习,不可能有好效果。所以学每一句都要落到心上,去观照、去力行。
《了凡四训里面,我记忆很深,行善的十条当中,“爱敬存心”,时时提起爱心、恭敬的心。像今天吃早饭,我就没有爱敬存心,还没供养,我就吃了。这是贪心作崇。所以一个人,功夫用在哪里?每一个境界,每一个当下,吃饭也可以练功夫的。一个孝子,他看到任何食物,很自然的,先想到谁啊?父母。人家是性德流露啊。我自己看到吃的,如入人之境,谁也没想到。
《量寿经开始的时候就讲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目标明确了,不要把它想得太难,“其国不逆违”,“极之胜道,易往而人”,不是很难去,可是为什么很少人去?想得太难,不相信,“真的这样就可以吗?”搞清楚了,就有真信切愿了。怎么办?善的标准把它做好,扎好三个根就符合标准了。又不希求贪恋世间的福报,就可以成就了,不是很复杂的事情啊。
“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不难背,普贤十愿一定要背下来。还没背下来,今天只有五十九分,不合格,代表我们求学问不够主动。人不主动,就容易往后退。学问成就不可能靠别人,得靠自己下功夫。都没背下来,怎么观照?好,明天就考,我们明天早课《感应篇读完,一起读普贤十愿。
我现在给人家派作业,其实我也不轻松,试的后,我部得陪着青出来。这也是鞭策我自己。我现在教古文是诚惶诚恐,每一次叫他们背一篇,我就跟着背一篇。我挺喜欢这种感觉的,为什么?因为我容易解怠,借这个因缘,让我不可以偷懒,所以我很感激因缘对我的提携。
普贤十愿里面讲“广修供养”,这份供养、礼敬的心,有没有时时提起来?那吃饭就是修普贤行,很充实,每天都没有混日子。我们今天吃饭的时候,把碗拿起来,碗是谁洗的?我们自己洗的吧?我们洗碗的时候,有没有爱敬存心?“我把它洗得很干净,明天就有一个幸运的人拿到了。”我今天很草率,洗一洗,上面还有一点泡沫,“算了算了,没关系,谁吃到关我什么事!”那就没有爱敬存心,没有礼敬诸佛,也没有广修供养。
真的,道在哪?一切时、一切处,都能爱敬他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每一件事情都高兴。今天在工作当中尽心尽力了,就在广修供养。我们把事做好,让更多的人接触传统文化,得到利益,工作就是体道行道。
不只是对人爱敬,对一切事物都爱敬。“情与情,同圆种智”。诸佛不是指人而已,一切的众生,都包含在其中,众缘和合而生,都是众生,所以是一切皆恭敬。师长都讲得很清楚,桌子也要礼敬。当然你礼敬桌子,不是给它鞠三个躬。你很爱惜它,把它擦干净,礼敬,长养自己的恭敬心。今天吃完了,我们把椅子放正,这就是落实普贤十愿。尤其最后一个走的,一定把八张椅子摆得整整齐齐,礼敬落实了。今天最后一个走的,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代表我们的“敬”没有保持。更重要的是,我们浮躁了。心浮气躁,眼前这些事物观照不到,好像觉得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也不知道忙什么。心没静下来!静下来就能礼敬,就能知道什么时候落实,处处都是依教奉行。所以爱敬存心,当下就可以用上。
好,今天跟大家交流到扎根,除了把道理搞清楚之外,更重要的,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行了,解行相应,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依教奉行不动摇,根就扎下去了,就可以圆满。
好,今天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