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 第22章 经济学小课堂,开课啦(三)

第22章 经济学小课堂,开课啦(三)(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宝钞能起到的作用?以大明举例,宝钞如今没有任何锚定物,而民间对于宝钞的信任也在逐渐瓦解。”

“想要让宝钞在这里起到作用,就要扭转宝钞的信用危机,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宝钞具有绝对的购买力。”

“以目前大明的情况来看,华夏自古缺金少银,草原又带走了大量金银珠宝,宝钞不能锚定金银本位。”

“最好的锚定物,就是粮食了。朝廷管控粮食价格,允许民间使用宝钞像太仓用宝钞兑换粮食。”

“但是为了防止粮食外流,朝廷也要管控沿海,管控边关,不允许粮食走出国门。”

“同时也要严刑峻法,对商户恶意囤积居奇,抬高粮价,进行严酷打击,只要能让百姓确信,用宝钞能在太仓随时随地换出粮食,那宝钞的价格自然是稳如老狗。”

“宝钞的购买力稳定后,作坊经营往往是大宗商品买卖,宝钞便于携带,又有朝廷太仓背书,必然会受到追捧。”

“这样一来,宝钞快速流通起来,民间的宝钞持有量自然会迅速拉高,朝廷也可以根据粮食的数量,来印刷宝钞。”

“如果可以的话,再给宝钞赋予纳税的权力,这样的话,宝钞的购买力就不会崩盘。”

“但其实,我一直不理解一件事情,楚兄能否帮我解答一下?”

陈楚侃侃而谈,大明金银有限,至少站在国家储备的层面,大明的金银真不多。

明后期银子多了,那也是大明的东南沿海,走私猖獗,海外的大量银矿熔炼的金银,都换了大明的手工业商品。

妥妥的贸易顺差国。

哪怕是到了清末慈溪掌权时期,大清靠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发达的手工业,依旧在产能上碾压着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拥有数殖民地的英法。

听到陈楚有不理解的,朱标愣了片刻,开口道:“先生请说,在下知不言,言不尽。”

“大明是重农抑商的对吧?”

陈楚开口询问道。

“非是大明重农抑商,乃历代如此,先生也说,经商左手倒右手,不事生产,不可倚重。”

朱标如实回答道。

华夏对于商贾的抑制,古来有之。

“所以我才好奇,既然是抑商,为何赋税定的那么低?三十取一?这不是抑商,这是养商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