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卫所改制?(第1 / 3页)
锦衣卫衙门外。
“汤和,你怎么说?”
朱元璋双手插在袖子里,带着汤和朱标,向着皇宫的方向走去。
“今上,此等大事,全要看今上的治国意志了,您是行伍出身,文治,武功,取舍之间。”
汤和心中自然是有自己向往的答案,但他不敢说。
“父皇,我倒感觉不,虽然麻烦了些,但卫所确实需要做些改变了,而且父皇,以文制武,并不可取。”
“咱怎么会不知道以文制武并不可取,但是开国之后咱才发现,科举三年一次,而朝廷如今缺人,更是三年两次恩科,文官源源不绝的进入朝廷。”
“可武人,那小子都说,他会练兵不会统兵,真上战场,他啥也不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也不是武举,读兵法就能学会的。”
“你徐伯,汤伯,还有王弼,常遇春他们,那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累积出的经验,没有战场做磨刀石,大将…”
朱元璋也很难受,现在看,大明的第二代武将还是很不,但朱元璋发现了,第二代实际上已经远远不如第一代武将了。
而整个二代武将,实际上能拿出手的,也就蓝玉等寥寥数人,沐英也算在内。
可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差距都这么大了,等到那天大明没有战争了,这第三代还不是成了满街逛的纨绔子弟?
“这个…儿臣也没什么好办法…”
朱标躬身道,即便是开武举,实际上也就那样,要么是个人武勇,要么是死读兵书,但实际战场,只靠兵书那绝对是远远不够的。
不然也不会有那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十万大军也抵不过一个顶级统帅的重要性。
“今上,臣认为,那小子说的话,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会武就很有意思,将各个卫所的粮食收上来,由朝廷统一发放,这也确实可以极大的避免将官从中贪墨。”
“对产出多的卫所奖赏,对产出的少的卫所处罚,这个问题还需要仔细研究,因为江南的卫所产出肯定是河西卫所不能比拟的。要因地制宜。”
“但如果这个制度传承下去,赏罚分明,以大明目前的卫所数量,每个卫所五百精兵,倒是能够负担。”
“三年五年之后,朝廷就可以将这些精兵编练成不事生产的新军,数量应当在两万精兵,这两万人经过严格训练后,再派到各地,以布政司为单位。”
“每个布政司重编一卫精兵,不事生产,二十万人众,这二十万人分别驻扎在各布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