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经济学小问题(大章)(第2 / 4页)
陈楚侃侃而谈,如果有人说他抨击国政,含沙射影,那就认了吧,昨天他算是想明白了。
提心吊胆的日子,整日担惊受怕不知什么时候会被拖出去,这哪里叫生活啊,这简直就是,法用言语形容。
死了反而是一种解脱。
说起话来,陈楚也没了顾忌。
“先生,最后宝钞到了百姓手里,为什么就会变成这样?”
朱标愣神的看着陈楚,一时法理解。
“百姓的花费是有限的,他们并没有多大的需求将宝钞变成货物,而不能把宝钞快速变成货物,随着宝钞发行过多,就会造成一种物价升高的景象。”
“这种现象用经济学的说法叫,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直观表现为一块面包五十万马克为…”
“直观表现为一个肉包子从一文钱迅速攀升到五文钱,甚至是十文钱,但如果用铜板或者银子交易,就会维持原价,而宝钞的价格会持续走低。”
“购买力下降,举例说明,比如往常的一斤粮食能换一两生肉,而百姓把一斤粮食卖给粮商,得到宝钞,等到百姓想要用宝钞去买一两肉打打牙祭的时候。”
“拿着宝钞去到肉铺,肉铺的老板知道宝钞价值断崖式下跌,购买力不能和银锭铜钱比拟,最终一斤粮食卖的宝钞,百姓只买到了一钱肉。”
“这一来一去,百姓手里的宝钞,贬值十倍,直接造成的景象就是,大量农民破产,节衣缩食,不在信任宝钞,同时也不会在相信朝廷,等到某一天,国不知民,民不知国。”
“宝钞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富国强民,用不好…动荡不止。”
陈楚对经济学的研究虽然不如物理,化学,但毕竟是比国运论要强一些的。
不过,在这大明朝,怕是他也没什么机会去深入研究自己喜爱的化学了…倒是物理…如果能活着出去。
毕竟陈楚已有的知识储备,想要在化学上更进一步,所需要的仪器,哪怕是个玻璃罐,都不是大明朝能生产出来的。
听到后边,朱标仿佛意识到了宝钞的严重性和毁灭性破坏,双手向前,躬身作揖道:“先生,您说学好经济学就可以让宝钞变成富国强民的利器,还请先生解惑。”
朱标心中忐忑,好在宝钞发行不过数年,远远没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提早收拢,还能拯救。
“经济学是一门很深的学科,最简单的例子,你看过史书,前宋时期有一个地方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大批百姓嗷嗷待哺,急需粮食救命。”
“而这个官员到了地方,对于民事不管不问,一门心思拉拢地方士族大家们,声色犬马,大兴土木,只顾享乐。”
“但他却解决了灾害,大多数百姓都得到了糊口的粮食,活了下来。并没有造成大动乱。”
“这就是经济学的一种应用方式,但也只是经济学的一点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