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狠人皇帝啊(第1 / 3页)
对皇帝不敬。
还把皇帝当作奸细,拔刀相向。
死罪是轻的了。
王魁颓然瘫跪地上,感觉冷意阵阵,浑身止不住的哆嗦,目光望向那同族的王千户,以及王承恩。
他们与王承恩攀上关系,是以大家都姓王,五百年前是一家为缘由。
也因他们王氏一族,是蓟辽数一数二的世族门阀,山海关算是王家势力范围,王承恩得给这个面子。
王千户是蓟辽王氏第三代,而王百户是王家家生子,是王千户的心腹。
除了他们两个,王家还有许多人在蓟辽一带当差,做物资生意等,在当地影响力甚大。
王家家主,是蓟辽总督王永吉。
崇祯夺回山海关后,王永吉派人来报,说自己在三屯营坐镇,以防建奴偷袭长城喜峰口一带。
崇祯当时正忙,没回复王永吉,也不爱理会。
从山海关到辽西,多是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骑兵难行,鞑子精锐以骑兵为主,即使偷袭也只是小股步卒,不足为虑。
建奴真要兵分两路,也是要绕去辽西,从宣府,大同一带破关,精锐军团直抵京师。
何况,现在大明皇帝在山海关,决战在即,多尔衮肯定想着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定乾坤。
一旦发动攻城,八旗军轮番上阵,分兵的话,清军兵力多的优势将没那么明显。
所以,王永吉作为蓟辽总督,不来山海关同皇帝一起死扛,而是坐镇在后方,多么可笑判断和借口。
前段时间,五十多万军民从宁远等关外迁回,王永吉倒是热心的亲自跑来跑去,负责起安置。
其实派几队小兵维持下秩序就够了,根本不需要他掺和。
根据锦衣卫暗探来报,王永吉是把许多逃难百姓安置在他王家农庄,表面上发点稀粥做慈善,沽名钓誉,实际上,百姓长久的吃喝用度,买地盖房,廉价佃户等,让王家大发了一笔战争财。
如果这份密报无误,不用洞察之眼,也能判断这王永吉不是个东西。
又是一个表面道貌岸然,背地里鸡鸣狗盗之辈。
王承恩欲哭无泪,哀叹晚节不保。
本来只是约一起吃个饭的事。
料想不会有问题。
他久居京师皇宫,没成想边境小地方套路有这么深,喝酒奉承,气氛热络,盛情难却,觥筹交错中,一来二去喝多了。
然后也开始享受他们的追捧,以及九千岁的称呼。
而这一切,都被皇爷看在眼里。
皇爷从未用如此冷漠的目光看过他。
他也清楚皇爷为何如此愤怒。
皇爷最不喜欢结党营私,而他刚上任第二天,就跟着一群官员喝酒结交。
辜负了皇爷的信任。
而且,还有人把微服巡视的皇爷,当作奸细。
“老奴知罪,请陛下责罚。”
见崇祯现出身份,在不远处暗中守卫的周云辰等禁卫军,立即冲过来,把现场围住,只等崇祯一声令下。
周云辰等在暗中看得憋一肚子火气。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皇帝陛下,没有让山海关守军出城追杀。
窥一斑可见全豹,军官糜烂至此,带他们一起出去,肯定拖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