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借调(第1 / 3页)
三十六,借调
时间进入到1988年。
1988年,是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把教育改革推向深入的关键一年。
在党的十三大精神指引下,以改革总揽全局,面向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加快改革步伐,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天蓬县为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召开全县教师代表座谈会,暨庆祝全国第三届教师节。
县教委在会上提出,以加强和改革农村教育为重点,按照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要始终不渝地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全县各级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方针。要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为基点,加强中小学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工作。
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张桂芳代表中心小学参加了这次会议。而秦静作为师范毕业生的应届教师代表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秦静是被当做村小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生力量而被寄予厚望的。
张桂芳跟秦静作为曾经的师生关系,自然而然在会前会后的活动中,有更多的交流讨论活动。
秦静见到张桂芳也格外的亲切。
而另外有一个人也格外地关注着张桂芳。
会后,他过去给张桂芳打招呼。
“张老师你好,又见面了。”
“是你?杨文彬老师。”
“是啊,上次见面还是在县里开第二届教师节大会。这一晃就又是一年了。”
“张老师,请问这位是?他指了指跟张桂芳挨着坐一起的秦静。”
“他叫秦静。秦老师小学曾经是我的学生。”
“哦,怪不得呢,名师出高徒。秦老师一表人才嘛,杨文彬夸奖道。”
“谢谢杨老师谬赞!”秦静不卑不亢的回应道。
“你们曾经是师生,现在是同事,那你们工作中配合起来肯定很默契了,二位老师的经历必将成为我们天蓬县教育系统的一段佳话。”
杨老师没话找话的说着。
“不好意思,你误会了,秦老师跟我不是同事,他在我们乡十三大队的村小教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