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民间工事(第2 / 15页)
精密严谨,注重效率似乎是德国军工制造业的代名词,“德国制造”也是如今全球制造业奉为标杆的一面旗帜。
然而,在19世纪的欧洲,“德国制造”可不是什么带有赞赏意味的词汇,事实上,那时的德国制造,反而是山寨货与劣等品的代名词。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德国制造:曾是山寨货的代名词
德国的工业产品,素来以“双高”——高使用价值和高技术含量著称于世,作为世界工业标杆的德国制造业,在一百多年前其实也曾经历过一段算不上短的“黑暗时代”。
1871年,在其他国家已经享受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红利时,终于结束动荡、实现统一的德国不仅是一个刚刚开始发展的农业国,还面对着一个被英法机器制造业高度垄断的世界市场。
当英国百货公司将商品送往全球各个角落时,德国的很多轻工业产品制造甚至没有成型的大机器工厂,还在依靠小家庭作坊甚至是手工制作。
为了尽快发展经济,为本国的产品打开销路,谋求生存,德国人开始仿制工业发达国家的产品,并利用价格优势大量销售更加便宜的“山寨”产品。
这样肆忌惮的山寨行7为,最终导致了英国谢菲尔德公司铸铁剪刀案的发生,令德国制造业颜面扫地。
什么是“铸铁剪刀案”?
当时,英国的著名百货公司谢菲尔德公司,掌握着独特的铸钢制造技术,用铸钢制造出的剪刀,因为坚硬锋利,便宜耐用而销量极佳。
德国索林根城的刀具制造商见有利可图,便假冒名牌,制造相似的产品,并打上谢菲尔德公司的印章大量销售。
但由于索林根城生产的剪刀,是使用次一等的铸铁打造的,根本没有使用高级钢铁的谢菲尔德公司原产品锋利耐用。
这些假货流入市场之后,不仅损坏了客户们的用户体验、大量差评也导致谢菲尔德公司很快发现德国人的盗版劣质行为。
英国制造商们群情激愤,英国政府在不久之后出台了新的商品法,要求所有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被标明“德国制造”,以此区分优质的英国商品与劣等德国货。
可20世纪的德国制造曾在欧洲“人人喊打”,却为何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就一跃成为了全欧洲的制造业标杆?
这一方面取决于德国为发展工业而制定的极为严苛的质量法律,另一方面则出自德国人天生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1
德国工业的翻身仗
在经历了极为屈辱的英国商业法条变动后,德国制造业商人们很快便敏锐地意识到了引领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所在:
英国谢菲尔德公司之所以能够如此蔑视德国的铸铁剪刀,外乎其拥有现今的铸钢制造技术。
引领制造行业的真正推手是其高技术含量。在弄清此点后,德国人们迅速采取行动。
以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军火公司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克虏伯等人为首的德国制造业商人隐姓埋名,远赴他乡,不惜成为商业间谍甚至直接“明抢”以获取英美国家现今的制造业技术。
带回国内后,再开发出自己的专利。
世界闻名的战争兵器“克虏伯大炮”,它钢管制造技术就是克虏伯从英国窃听而来。
当时,他化名为“施普鲁”,以钢铁经销商的身份参加英国工业巨头们的酒会,并顺利套取到了最新的钢铁生产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