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民间工事(第1 / 15页)
英美苏都想山寨的德国军品,问世85年仍在卖,绝不改动一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令各国军队眼馋的“伟大发明”既不是坦克飞机,也不是德国人引以为傲的车载火炮,而是德军使用的国防军标准燃料桶。
一只小小的油桶,被称为“决定闪击结果的关键”,在战场上引得各国争相效仿,最后传遍欧洲,行销至今,流行热度长达85年。
德国人制造的油桶究竟有何玄机?其背后,又是德国制造业怎样的积淀与结晶?
德国的燃油桶
长方形,圆弧边角,三枚把手,不少喜爱机车文化或是爱好吃鸡游戏的人对这个经典形象一定十分熟悉,却未必知道该设计实际出自于二战时期的德国军募。
该军品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只其貌不扬的油桶上,凝聚着德国设计师令人发指的细节考算:
从士兵能够抓握的油桶只数到三个把手的抓握手感,从兼顾容量与坚固程度到抛掷当中的空气阻力;落地不摔、能浮于水……
最夸张的是,就连桶盖的斜线、桶盖螺旋的方式和螺纹形状都经过专门设计,保证不浪费一滴燃油。
响应政府军事募集号召并设计制造该产品的公司是德国的百年老牌企业,成立于1899年的德国米勒电器公司。
米勒公司虽不是德国最大的同类制造厂商,却以专注精品而牢牢占据着德国高端市场。
米勒公司在1937年为军队制造出了这款国防军标准燃料桶,得益于其出色设计,德军在燃油运送与存储方面占据极大优势。
同时代其他军队的油桶还需要轻拿轻放,德军已经可以通过抛掷大量搬运;
同时代其他军队还在小心翼翼地避免油桶爆燃,德军已经通过双层金属缓降电荷的出色设计避免了“后院起火”的灾难;
别人开船运送燃料,德军直接将油桶串成一串,盖上掩体后与士兵一同前进;
别人用撬棍、军刀,费尽力气才打开油桶盖子,德军只需用手就可以开启……
一只小小的存储容器,充分体现了德国人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改变一切的操作理念。
效率与安全上的差距很快引起了英美及苏联军队的注意。
在德国人的油桶流入战场后,各国争相仿制,进行材料改进,设计优化。
最后,竟然引起了同款长方形20升容量油桶在欧洲各行各业的流行。
到85年后的今天,该产品依旧作为经典款通行在欧洲市场的各个角落里。
但是,当年二战时期德国军方使用的德制油桶,却至今未能被其他国家完整仿制。
即使已经得到了公开后的设计方案,且有了更轻便的材料与各国特色的改良,但能达到米勒公司水准的焊接工人,恐怕也只有在德国能够找到了。
从这一历史事件中,不难看出德国人在工业制造方面独拔头筹的超人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