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三章 东西魏决战

第三章 东西魏决战(第7 / 8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如今,西魏既进入河东,如欲站住脚进而巩固和发展,则必须守住峨嵋原,这正是王思政筑城、移镇玉壁的原因。

而河东是二魏角逐中东魏的要害,“软腹部”,高欢前对西魏涉足河东早已如坐针毡,今对其筑城玉壁自然更如鲠骨在喉,这正是高欢不惜以赌国运也要拔除玉壁的原因。

这次还是东魏主动攻击。546年,高欢又亲率大军十余万人,自都城邺城出发,进攻玉壁。

此时王思政已调任,西魏以韦孝宽为并州刺史,率军镇守。当年9月,高欢大军包围玉壁,引诱西魏军出战。韦孝宽审时度势,据城固守。

10月,东魏大军昼夜不停攻城,双方用中国古代最传统的攻守城战法,上演了一场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术最杂、伤亡最多的争夺战。

1.筑楼对筑土山。

高欢命人在玉璧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则下令将城楼用木头加高,比城外东魏筑的土山还高。一山更比一山高之下,万箭齐发,射的东魏军不敢再登土山,也法再将山加高。

2.挖沟对挖地道。

筑土山攻城不成,高欢军改变战术,在北城城外挖掘了10余条地道,集中兵力进攻。

古代对付地道战最有效的战法,就是挖沟。几道深沟挖下去,挖地道的总归会挖到沟里来,守军只管蹲守在沟沿上等候,像捉知了猴儿一样破敌即可。

韦孝宽也不例外,以传统的挖沟法对付高欢的地道进攻,收割了不少人头。同时,还发明了烟熏火燎法,在沟外堆积木柴,备好火种,一旦发现高欢军在地道中潜伏,就将木柴塞进地道,投火燃烧。

韦孝宽本人心理还特别阴暗,准备了几台牛皮囊鼓风机,将烈火浓烟吹入地道,地道中的高欢军被烟熏火燎,焦头烂额,不少士兵一氧化碳中毒。

幸亏那时辣椒还没传入中国,那是一千多年后明朝后期的事儿,否则,烈火中加入点辣椒面,再用鼓风机一吹,那酸爽……

3.帐幔对撞车。

土山战、地道战不行,东魏部队回归到简单粗暴,直接用大量攻车疯狂撞击城墙,城墙一旦撞倒,立即攻入屠城。

韦孝宽如何应对?用布匹做成帐幔,随其所向张开,攻车撞之,布受冲击立即悬空,城墙未受损坏。近代汽车的安全气囊,不知是否是受了韦孝宽的启发才发明的。

帐幔能做安全气囊,但毕竟是布做的,高欢军把干燥的松枝、麻秆绑到长杆上,灌上膏油点燃成为超长杆火把,支起来去焚烧帐幔、玉壁城楼。

面对这种超长火把,韦孝宽下令把锋利的钩刀也绑到长杆上,等超长火把伸过来时,即用这超长杆钩刀割掉火把。火炬战也失效了。

高欢、韦孝宽,两人在此战中各自穷尽了一生的发明天赋,堪称北朝爱迪生、达芬奇,军事发明界的卧龙、凤雏。

火攻失败后,高欢又心生一计。

水。高欢派兵截断城外河流,并在汾水屯驻重兵,控制了水源,城内的守军就如孟良崮上的七十四师,渴也渴崩溃了。

想法很好。水是截断了,第二天清晨,高欢一起床,到处银装素裹、白雪皑皑。韦孝宽正带着士兵在城头吃雪团、啃冰凌呢。

原来是冬天到了,高欢像是上了塑料大棚的蔬菜,忽略了季节,白白耗费军力搞了一次大型水利工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