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萧侯的心思(第2 / 7页)
高欢弥留之际,远在河南的侯景,接到一封奇怪的信。
信的内容,是高欢令侯景赶紧到晋阳来,有要事儿相商。
老板高欢病重,让我去干嘛?让我去接班?肯定不可能。任命我为顾命大臣辅佐朝政?这不是我的专业,轮不到我一个武夫。侯景一接到信,就犯了嘀咕。
仔细再一看信封,呵呵,瞬间明白了。高澄这个小屁孩,要对我动手了。
如何看出信中有诈?
原来,侯景曾与高欢有过约定:我率军在外,为防敌人诈谋,大王以后给我写书信,请在书信上加个暗号。
高欢临终时,满脑子未了心愿,在黑白常来接之前,很多要事要处置,竟然忘记了告诉高澄这件事儿。高澄假冒老爹的名义给侯景写信,欲诓骗其来晋阳处决,绝除后患。侯景何等样人?一眼识破。
这一刻,侯景早就有心理预期,也早做好了应急预案,那就是,裹挟河南,起兵造反!
侯景造反,算是选择了个不的时机。其时,东魏在与西魏大将韦孝宽的玉壁大战中损兵数,主心骨高欢又因羞愤交加领了盒饭。可以说,侯景的反叛,加剧了东魏的严峻形势。
为扭转不利形势,东魏帝国的少掌门人高澄当机立断,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对侯景许以种种优厚条件诱降;二是调遣重兵急驰河南,准备动武。
高氏父子在东魏经营多年,侯景虽猛,却感觉孤军难敌。孤军,就得找盟友。盟友从哪里找?自然得从敌人的敌人那里找。
东魏当时最主要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南梁,一个就是西魏。选择投靠谁呢?
侯景把这道选择题做成了多选,他向南梁和西魏都投了降。
先是拿河南六州为见面礼,向西魏宇文泰投降请援。
又派人上表梁武帝萧衍,倾河南全境豫、广、颍、洛、阳、西扬、东荆、北荆、襄、东豫、南兖、西兖和齐十三州,降梁求援。
这河南十三州,可是南梁与北魏、东魏的战略缓冲带,堪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战略CBD,南梁垂涎已久而不得。
同是投降,给宇文泰6州,给老萧13州,筹码轻重显然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侯景对西魏心存疑虑,而对南梁则所顾忌。为何如此?
因为,侯景在河南与梁朝打交道多年,知道南梁军政废弛,其有利可图。另外,侯景知道,南梁的领头人,已不再是早期的那个英明神武的骁将,而是个躺平派大佛系老朽物了。
梁武帝萧衍其人,在第十一部《决战钟离部分已有部分介绍,现在再补充一下。萧衍,原是南齐大将。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30万大军进攻南齐,南齐军队士气低落,畏缩不前。萧衍挺身而出担任先锋,率军连夜急行军,赶到距离北魏大军仅几里路的贤首山,趁月黑风高登山,遍插旗帜。翌日天亮,北魏士兵一起床,扑面而来的是漫山遍野、密密麻麻的南齐军旗,睡眼惺忪之下见到这些个索命幡,以为被包围,没有密集恐惧症的也得懵逼半晌。而南齐守军突然看到这么多援军旗帜,士气大振,南齐两路大军一夹攻,北魏大败。
31岁的萧衍一战成名。
五年后,南齐内乱,萧宝卷昏聩道(只是史载啊,具体情况见第十一部的《决战钟离),某日,萧衍忽然幽幽的对手下谋臣张宏策吐出一句:不久,一位英雄将崛起于此间。
张宏策:哪位?
萧衍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