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决战(第2 / 3页)
一身血甲的冉闵,在亲兵的簇拥下,勇猛前,挡者披靡,连斩数名鲜卑骑兵,直冲鲜卑中军旗帐。冉闵知道,旗帐中有他要找的人—慕容恪。擒贼先擒王,擒下慕容恪,此战即可结束。
厮杀正酣间,突然,左右两翼一片片尘土漫天而起,伴随而来的是鲜卑战马硕大比的马蹄疾驰踏地发出的阵阵闷响。汉军两翼突遭大队骑兵冲击,开始溃败。
原来,慕容恪以中军旗帐做诱饵,诱冉闵来攻,他在左右两翼,早就埋伏好了优势的重甲骑兵。鲜卑骑兵来去如风,瞬间杀到。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边中结合的战法,冉闵也不是不知道,然而,自己的步兵已被诱至开阔地带,这种情况下,除了破釜沉舟一股作气猛冲中军擒杀敌酋,已别他法。
汉军只有1万,鲜卑骑兵?足足14万!
渐渐的,冉闵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最后连亲兵卫队也看不到了。冉闵拼尽全力,突破重围,单骑向东奔驰了二十多里,朱龙马直跑的口吐白沫,一头抢在地上,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瞥了一眼自己跟随了多年的主人,缓缓的闭上了双眼……
晚霞,如即将烧尽的火炭般在渐渐消退,而依然如血的残阳,将浑身披铠的冉闵映的通体发赤,铠甲上的斑斑血迹也被红色湮没……冉闵长枪拄地,怒目圆睁,面对层层围上来的鲜卑士兵,毫惧色。都来吧!他要维护一个汉人国主最后的尊严,一如当年乌江边上的西楚霸王,只不过,他比西楚霸王更孤独……
长矛疯舞,挟风狂啸,断肢横飞,惨叫连连。一个接一个的鲜卑士兵倒下,又一个接一个更加疯狂更加狰狞的涌上来。毕竟,擒住一代战神的荣耀,每个人都想要……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战神,也终究逃不过死神的召唤。冉闵最终被慕容恪俘获,押送蓟城,其子冉操逃往鲁口。
前燕国主慕容俊,仔细打量着被押到面前的冉闵。这位威震南北的一代枭雄,虽然通体血污,面目难辨,但金盔下那颗高贵的头颅,依然昂扬。
面对手下败将,人总是鄙夷加自信的,慕容俊睥睨着冉闵:你,只有奴仆的才能,竟然敢妄自称天子?
冉闵勃然瞠目: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
民族自豪感溢于言表。
夷狄?夷狄照样要你命!慕容俊大怒,令人狂鞭冉闵三百,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
一代战星,就此陨落。
史载,冉闵死后,中原出现了一些奇异现象。首先,是殉难处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灾大起。再是,自5月到12月,中原滴雨、滴雪未降。
其实,这也是自然现象,一句古话就可以解释--大战过后,必有灾年。
然而,冉闵的威名暴于中原,战功南北皆俯,慕容俊见此现象,也不禁暗暗心惊,派专人前往冉闵就义处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
当日,天降大雪,深过双膝。
战死后,能被对手追封为天王者,古今仅此一例。而有武悼称号或谥号的,男人只此一例。女人也有一个,那就是被贾南风迫害致死的皇后杨芷,死后的谥号是武悼皇后。
冉闵死后,冉魏国的臣子大部分守节自杀,少部分逃往东晋,一投降前燕,显示了不屈的民族气节。冉魏几十万汉民不甘再受亡国之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因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异族武装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
一代战神冉闵殒灭了。然而,留在史书中的冉闵,却充满争议。他,到底是拯救华夏的汉家英雄,还是搅动风云的乱世屠夫?毁誉参半。毁,可能还更多一点。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冉魏政权存在时间太短,大臣不是被杀就是自杀,其事迹,已不能从自己人口中完整的传下去。
2、北中国自冉闵死后一直是氐族、鲜卑等异族统治,自然也不会为颁布杀胡令的冉闵著史说好话。
3、南方的汉人政权,是讲究所谓的正统的,因为冉闵称帝,在他们眼里就是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