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虎口相救(第3 / 3页)
卢郎君三岁启蒙,七岁从师邓贯酉,得其授业六年后,恩师因诏回朝,出任幽州刺史。临别前有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卢照昱谨遵师命,游历四方,至今也才十五的年纪。
邓刺史与我家先生乃是同门师兄弟,关系匪浅,卢郎君来蓟县拜访老师,自是要顺道过来看望我家先生的。”
从阿圆语气中,十七听出范阳卢氏应是名门贵户,具体份量几何,她也不知晓,更懒得打听。
只记着卢家郎君的脸俊俏非凡,那身浅碧色衣袍飘逸出尘。
西天耀出霞光万道时,老洪归家。
人还未进屋,洪厚声音已经传来:“你小子,要不是我知道你本事大,出不了事,差点就以为你被大虫叼走了呢,”
“阿翁,我不是留了记号告诉你我先回家了嘛。”十七摸了摸鼻子,面色悻悻。
“不过这大虫还真有,我给猎回来了。”
说罢,示意阿翁看过去,“看,特意没用刀,没出一点伤口,都是内伤,皮子完整得很。”
当夜,老洪将虎皮剥下来,虎肉分予四邻。
翌日午间,上完课业,十七与夫子同窗们一起美滋滋的吃了虎肉,今日上门掌勺的正是寡妇张大嫂,同窗中年纪最小的那个正是张大嫂幼子。
日央时分,卢氏兄妹的马车停在了篱笆墙外,十七正在院中一心练刀,并未注意。
兄妹俩此趟前来,特意携礼为了正式上门拜谢十七救命之恩。
下了马车,便是这样一副画面映入眼帘:秋阳和煦,篱笆矮墙惬适,青衣短打的十三岁少年郎,凤跄龙跃,振迅腾摧,招式或疾或缓,各变繁姿,刀光曦影参差叠密,横刀翻转承合,啸出凌驰利气。
“兄长,他刀舞得好生威风啊!”卢倾欢看着身姿矫健的十七,不掩欣崇。
卢照昱点头赞同,“桓桓威武,英姿勃发,少年意气正当时啊!”
二人默默欣赏,至十七收刀停歇,才朗声喊了句“洪郎君!”
十七抬袖揩了揩额间薄汗,周身还余着舞刀时的肃然,眉目有些凛厉,闻言转头,看见是他们,倒也不意外,迎他们进了正屋。
阿翁与杨夫子去看望崔先生,不在家,十七自己备了茶水招待起来。
卢照昱躬身作礼,“昨日匆忙,多有失礼,今日我兄妹二人特意携礼上门拜谢。”
十七赶忙拂手,有些不大好意思,毕竟昨天真的不是特意救他们二人。
“你们昨天已经谢过我不少次了。卢小娘子脚伤应该静养,不宜多动,实在不用这么客气,特地跑一趟,还带了这些礼物。”
卢倾欢接口,“救命之恩,怎能敷衍,我和兄长一路有马车,脚伤不妨事的。”
“你们是怎么找到我家的,是不是阿圆告诉你们的?”
“是崔师伯告知于我,说只需看村中谁家院里停了两匹好马,那便是到了洪小郎家。”
兄妹二人与十七热情相谈良久,交谈中知晓十七每日都要习武三个时辰,明白自己刚刚是耽误了人家的练武功夫,就要告辞。
十七亲自将二人送至村口,那些谢礼她着实不好意思收,在她坚持婉拒下,卢照昱只得将谢礼收回。
过了半月左右,卢倾欢脚伤痊愈,兄妹俩离开蓟县继续游历之行。
十七在下次休息时,去往城中将虎皮变卖,碰到了出手阔绰的买家,赚了好些银子。给阿翁买了许多美酒还余下不少钱。
至于那郎艳独绝的惊艳,一时震撼,还是逐渐消弭于村中琐碎。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奇妙得很。
本是一生不识、素味平生,却萍水相逢。
以为再难相见,总能不期而遇、前缘长续。
且看少年人的久别重逢又在哪番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