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小说 >大周第一女将 > 太后驾崩

太后驾崩(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女相衡澄以太后常居皇宫,业已习惯,京郊路远,行宫乃新建不久,太后恐不适应为由,当朝反对,其余太后党诸人也纷纷附和。

此次迁宫本只是太后党与拥皇党之间博弈,不分胜负。

当以左相晁思瑜为代表的中立之士也随奏请命太后移宫时,局势瞬间转变。

然太后党依旧坚持反对。

一个夜间,长公主李瑾华先是拜访了女相衡澄,后又入宫相劝太后。

长公主李瑾华,圣人之妹,太后与睿宗皇帝第四个孩子,是为老幺,甚受宠。一出生便获赐封号——长宁,十七岁时得许出入政事堂,登朝参政。

昌和后期,先帝病重那几年,长公主曾与当时还是太子的安乐王一起协助武后理政,行事进退有度,素来无咎,颇受帝后与朝臣称赞。

直到其皇兄周和宗禅位,另一位皇兄李续安登基,长宁公主主动辞去朝中职务,只做个闲散皇家贵胄。

当年同朝为女官,长公主与女相衡澄往来甚深,结下厚谊。长公主出面,女相自是被说动,对于自己疼爱的女儿,太后也态度和软。

如此,迁宫事顺,太后移居京郊长惬宫一事板上钉钉。

时年十四岁的康平公主李循悟,向皇叔李续安请命,愿陪伴皇祖母移居京郊行宫,侍疾左右。圣人念其纯孝,又恐母后于行宫孤单,遂准之。

太后迁离皇宫前夜,圣人跪于太后病榻前,阐明迁宫一事并非自己主张,虽然自己后来准允,但母子之情永铭心间,并非有意伤了母后的心。承诺日后定会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不忘国事,不负今日母后放权还政之举。

彼时半躺在床榻间的太后,并无怪罪,只语重心长道,“二郎,为帝者,所言所行,重逾万钧。做了选择就要一往无前,无需回头,无需歉勉,无需解释。

二郎既要皇权,又有一夺之力,何不能争?

记住,你若想做掌权的帝王,做大周英明之帝,阻你的,皆可抛之弃之。母后碍你统御之路,你抓住时机一击而中,何罪之有?

二郎为国之君,能狠下心来终有决断,为人之子,能在取舍前顾念过母子情,既如此,我何以不欣慰。

二郎,这些年来,母后从未对你有过怪罪迁怨。

你是君,可御万人掌万物,却不能为其所累而有所制,日后你当明白我今日所言。”

第二日,浩浩荡荡的太后仪仗经由朱雀大街,在圣人百官跪送下,缓缓驶离明德门。

自此,太后脱离政权中心,圣人蛰伏六年终是一朝得愿。

没有领权者,太后党渐渐势弱,此消彼长下,拥皇党一路高歌。

然而,朝堂繁杂如乱麻、多方利益交织似蛛网,哪有这么容易掌控全局。

迁宫一年后,景宪七年初秋。

因怀悼长子李承业与早夭长女——宜曦公主,太后郁思难解,长积于心,崩于京郊长惬宫,谥号隆圣。

太后病逝前,召见子女儿孙。

太后一生与先帝共育二子二女,长子李承业,长女宜曦公主,二子李续安,三字李继昌,幼女李瑾华。长女宜曦公主刚满月不久、还未来得及取名便夭折,长子李承业去岁已去。

太后临终榻前,只留后嗣儿孙跪听遗命。

却有个例外,女相衡澄也跪侍一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