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先生(第3 / 4页)
猜测对方无钱帛在身,崔先生故意问出“小郎君投宿欲许酬金几何”,琢磨让对方主动以马匹抵用宿金。
心道我也不贪心,一匹就行,我定好吃好喝招待他,等他离开时我再赠予盘缠路费,绝不会让他亏了。
谁知这小子直接扭头就走。
唉,太过直白,失了定性,打草惊蛇了。
摸了摸胡子,恼悔不已,怪自己过于急切!又唉叹了一声,闲适久了,我竟行事如此不淡定,连谋而后动,思而后定的本事也丢了么!还是说我果然老了么?
无钱潇洒离去的十七留下崔先生怀疑人生。
深觉是因久隔是非,无人辖制,又不涉思辨,才在这袅袅人烟里淡了稳重、朽了智慧。
崔先生连忙让书童收拾行李,去往城中刺史府寻师弟邓耕谦论道辩法,探讨诗书经典,好恢复些往日的聪慧来。
谁知在刺史府还没待几天呢,他的耕谦师弟就收到了出使突厥的诏令,留在他府上看顾师弟幼子学业。
等到邓师弟归来,崔先生又与他同去长安。返回吉华村时,时间已至景宪六年三月。
甫一回村,就听说了洪都尉认养了个孙子的事,起初也没多在意。
阳春三月,最是风光旖旎时。
那日崔先生心情颇好。看夕阳映残雪,田垄间新芽正俏,风走梅枝微摇,近观肥雉躲瘦农,远望壮马载老少。
咦~
远望壮马载老少......
怎么这么眼熟?
再看一眼。
壮马,老少。
电光火石间,崔先生霍然清醒,原来洪都尉认养的孙子就是那日的突厥小少年!
啧啧,多么高大壮实的马儿。
想骑,想拥有,眼红。
看风景的心情顿时没了。
回家!
吩咐出去细打听的书童阿圆伶俐得很,带回了全乎的经过。
“先生,我在村里都问过了,那突厥少年之母是我大周人。去岁东西突厥之战,其父战死。为避战乱,母子二人投奔大周,路遇残兵,其母不幸身死。危难关头,少年不弃其母遗躯,驭马驮尸逃至此地,借宿洪都尉家。
洪都尉怜他年少父母双亡之苦,赞他至孝之心、惜其骑射之才,遂赠之棺木以殓其母,又以师徒名义收留。少年图报,献千里良驹作拜师之礼。
然我大周,无户籍造册者不能久居,因而少年归入洪家门户,师徒改翁孙。家添嗣孙,焉不喜乎?洪都尉以肥壮野彘设宴作贺,款待全村诸人。席上曾言,吾孙十七,英武有力且精射猎,此彘为其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