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第6 / 6页)
俩人的话被后面的魏征一字不落听完了。
他本是个急性子,听到有人愿意为了信仰做出“偷渡”这样的事情来,心中是无比佩服的,当即就饮一大白,以表敬意。
杜如晦说:“臣见过那玄奘法师,那时他才六岁,却已聪明伶俐,呈现出超于常人的智慧,此番去天竺,也是他的造化。”
李世民只道罢了罢了,人已去,只待归来,他会接见的。
如今看来,玄女莫不是以此神迹提醒他“朝令夕改”之举。
明朝:
朱元璋望着天幕上的唐僧,道:“玄奘法师西去天竺一事,民间衍生出很多话本,如今竟被这神迹惟妙惟肖演示出来了,当真是百年难得一遇。”
刘伯温下了颗棋,抚须道:“皇上感慨的不是神迹的惟妙惟肖吧,而是对唐皇派玄奘法师西去天竺取经,传播文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朱元璋拿棋的手顿住。
国师懂他。
他是皇帝,站在皇帝的角度,对高僧宣扬文化这样的事,自然是万分赞同的。
万国来朝,那该会是怎样的盛景。
经济文化发展,能否再现一遍开元盛世之景?
这个国家,能否在他的手中屹立于世界之巅。
刘伯温微微一笑:“陛下,玄奘法师之事,玄女言明,此乃书中所写,真实的历史,由老臣向你道来。”
朱元璋说:“国师请将。”
“玄奘法师的出行并未得到唐太宗支持,只是他带回了更高层次的佛法,归来后声名大噪,唐太宗召见了他,此后玄奘法师得以宣扬佛学,专心致志译书扬典,使得佛学广泛传播。”
朱元璋感慨良久。
“唐太宗有此不畏艰难险阻的贤臣,朕……朕也想要,以及……朕是否改一下国策?”
明朝对外政策乃海禁与朝贡并行,厚来薄往③,如今,他需好好反思了。
他不知道的是,今日这小小的思考,成为了后来的皇帝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动力之一。
往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朱棣派郑和外出,加强对海外的联系,扩大政治影响,宣扬国威,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