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恐怖小说 >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高句丽弑君引变局 治与意久别相见欢

高句丽弑君引变局 治与意久别相见欢(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在老尚宫死后如意就成为了这里官职最高的人,只是这样安静的生活并没有多长时间就发生了一次巨变。

高句丽大将军渊盖苏文政变了。

在高句丽和前隋的几次战争中,高句丽的武将势力得到发展,掌握了朝堂的大部分话语权,这对高句丽王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所以君臣之间一直在明争暗斗,上一次的对唐战役渊盖苏文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战果,结果就是被高句丽王暂时处于上风,最终逼迫渊盖苏文不得已从前线回到了朝堂稳定局势,这样一来二者之间的矛盾就是越来越尖锐,暗斗最终演变成了明争,最终成为了刀兵相见。

起初是高句丽王以及自己的大臣商议想要除掉渊盖苏文,结果秘密泄露,渊盖苏文决定自己先下手为强。

渊盖苏文将从属于自己的兵马集结起来,佯装要校阅,并且设置酒宴,召集了众多大臣前来观看,以此趁机杀掉了所有忠于高句丽王的大臣,然后在夜里带领兵士进入皇宫又杀死了自己的王,重新拥立了高句丽王弟弟的儿子藏做新王,渊盖苏文自己这样一来还是可以掌控朝堂,从这一方面来说,渊盖苏文的确是真的喜欢做曹操这样的枭雄,就算自己有机会也不会选择做王,就是喜欢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

这一晚的政变对于如意等人的冲击是巨大的,如意本来还在休息之中就听见了很多人跑动的声音,步履整齐,声音沉重,不像是普通的宫人,倒像是军伍,如意小时候经常跟着自己的父亲出入军营,自然知道这样的声音,接着就是喊打喊杀,刀兵相接的声音,还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惨叫声,并且在走出屋子后看见到墙外一道一道火把的光亮,如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也能猜到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于是赶紧把听到声音出来的大家伙赶回了屋子,甚至蜡烛都不许点,只是希望不被外面的人注意到。

还好,整个晚上如意等人还是安全的,没有高句丽人破门而入。天亮之后大家小心翼翼的走出屋子,可是都看着大门口在害怕,没人敢去开门看看外面昨晚发生了什么,最终还是如意定了定心神,自己作为这里官职最高的人,这时候理当由自己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如意一步一步走向大门口,抓着大门的手有些阵阵发抖,可是还是一咬牙就拉开了大门,刚刚踏出一步迎接如意的是两柄还带着血渍的长刀,长刀划来停在了如意的脖子上,院子里看着的的人也被吓得坐倒在地上,如意不敢动一下,只是稍作镇定得道:“各位大人,我是大唐的使臣,两国交战不杀来使。”

握刀的两个人凶神恶煞,冷漠的道:“回去等候新王发落。”

如意赶紧点头表示明白,下巴上沾染了血迹也没有知觉,慢慢的退了回去,趁着这个功夫,如意看到了外面的场景,地上有大片的血迹,不断的有人把尸体往外抬,越是通向高句丽王宫的那里人越多,活人和死人都很多,看到这里如意差不多明白了,高句丽变天了!院子里的所有人听到这样的消息也是愣住了,大家开始惴惴不安,自己是上一任高句丽王拉来的唐人,不知道新王上位自己又会被怎么处理,现在就像是在等待牛头马面收命,哭泣抽噎声不断绝。

看大家这样,如意也没有办法安慰大家,因为这是生死存亡的事,可是如意也没有办法啊,只能静静等待,生,或者,死,全由高句丽人决定。

此时如意也算是真正见识到了宫斗的残酷,就算是平时高高在上的王,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是一条普通的人命,这就是宫廷的可怕啊,如意这时对娘亲杨氏说的话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在宫廷中,有些事情是聪明才智不能决定的,可笑自己之前不知深浅,自以为是,不听娘的劝告,乱出风头,还以为被“流放”到高句丽会是结局呢,原来自己一直是井底之蛙啊,以为自己经历的宫廷是安全的就忘记了娘说过的话,现在高句丽的现实告诉如意,血淋淋的才是真的宫斗,这可谓是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在渊盖苏文杀掉高句丽王之后怎样处理跟大唐的关系就是摆在眼前的重大难题,只是渊盖苏文自己明白,刀兵夺权已经让自己的统治根基开始动摇,这时候就更加不可能是大唐的对手了,恐怕再次求和是唯一的选择,这也是他留着如意等人的原因,杀了这些人对渊盖苏文只是抬抬手的事,但却会驳了大唐的颜面,给了大唐开战的借口,现在稳定高句丽内部的局势才是自己的重中之重,也就没必要主动麻烦。

不但如此,渊盖苏文还不想大唐借着自己这一次杀王的事做借口来进攻自己,天时地利人和,现在自己失了人和,自己不找麻烦,也不想大唐来找他自己的麻烦,无奈之下只能示之以弱求和称臣了,只是这还是渊盖苏文的缓兵之计。

这样,高句丽新王求和称臣的国书就摆在了大唐皇帝李世民朝仪大殿的桌案上,对于高句丽此次事变李世民特意安排了一次朝会,营州都督张俭在朝堂上详细叙述了渊盖苏文杀高句丽王的经过,这时有人想要出兵讨伐高句丽,趁他病要他命,皇帝询问魏征的看法,魏征佝偻着身子还是坚定的反对了出兵这件事,因为大唐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

听了魏征的话已经开始有人阴阳怪气道:“今日不充分,明日不充分,到底何日才会充分,现在就是天赐良机,时不我与,一旦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想要击败高句丽又不知道等待到什么时候了。”

另一边有人反驳道:“我不认同这样的说法,现在高句丽新王上任,虽然说是局势不稳,但并不是元气大伤,一旦大唐对高句丽开战,相反有促进高句丽人万众一心的可能,到时候高句丽新旧势力为了自己的生死反而有可能摒弃前嫌,重新联合起来,这样不是给了高句丽收复民心的机会吗?还是不宜开战,倒不如静观其变。”

接着就是吵来吵去无结果,最后皇帝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法子,既然高句丽来使求和称臣,大唐一方面遂了他的意:册封高句丽王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

另外大唐皇帝看着高句丽因为这次事件对社会造成了创伤和影响,出于大唐皇帝的关心,所以决定派遣大唐有学之士、渊博之士到高句丽教授中原文化和礼仪,也算是对一年半前的那支队伍的补充,毕竟上一次去的都只是知晓宫廷礼仪的内侍女官,能力肯定比不过这一次的有学之士。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八学士”,其中就有房遗爱。

(故事来源:韩国南阳房氏大宗2008年到中国来祭祖寻踪。房遗爱等人到达高句丽之后,高句丽人对他们很是优待,不但给与他们每人修建了府邸,还配备了美妇,这样他们就在高句丽留下了后代,南阳房氏大宗就是房遗爱理论上的遗族)

李世民挑选几位朝廷重臣的后代,组成的“八学士”使团出使高句丽,一方面说是为了教授高句丽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礼仪,另一方面还有探查高句丽实际情况的目的,现在大唐内部对高句丽是和是战争吵不休,倒不如先派遣一些人去实际查看情况,算是一种正大光明的间谍,到时候再决定是战还是和,这就是皇帝折中的办法:看情况再说,能打就打,不能打就继续按计划准备,第三方面,就算现在不能开战,难道“八学士”没可能拉拢一些想要投靠大唐的高句丽人吗?这不是也在分化高句丽吗?这个计划的确发挥了效果,最终在唐高宗灭唐的时候,这些被拉拢的人起到了重要作用。高句丽现在势弱,所以大唐这样的要求他们没有拒绝的余地。

这样大唐对高句丽“八学士”使团成行,皇帝只需静待隐藏在八学士使团中的细作送回高句丽的情报,本来这一切都很正常,只是没想到晋王李治知道这件事之后,也想去体验一番高句丽的民风民情,偷偷给皇帝留下了一封书信就追着“八学士”的队伍而去,等晋王的侍女知道这件事再通报给皇帝的时候,李治早就跑的不知道多远了,李世民又是一阵无奈,自己这是怎么了?先是太子李承乾,后来又是公主高阳,现在又是晋王李治,每个孩子都给自己找麻烦,只是李治这事儿只能随他去吧,他既然想跑,恐怕除了自己谁也叫不回来。

要说李世民这时候的想法还是太乐观了,给他找麻烦哪能只是这几个孩子,能给他找更大麻烦的孩子还在后面。

在李治带着两个侍卫追上“八学士”队伍的时候,这些人还以为李治来这里是经过了皇帝的同意了呢,也就没有在意这件事,都不知道晋王是自己偷偷跑出来的。

“八学士”的队伍到达高句丽的时候受到了高句丽王的盛情款待,不管他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大唐势大是现实,也不管他是不是受到了渊盖苏文的控制,这时候表现出王的气度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所以他对这些被称“八学士”的唐人以礼相待,由于晋王李治的名字并不在大唐递来的国书当中,所以高句丽人并不知道这些人中间还藏着一位皇子,并且在到达高句丽之前李治也是向大家说明了不想暴露身份的想法,大家还以为李治是带着皇帝特殊的使命呢,这样所有人就都忽视了李治其人的存在。

在宴会招待的过程中李治就带着自己的侍卫偷偷地跑了出来,然后向高句丽人打听清了如意现在居住的地方,其实如意就是李治想来高句丽的原因,因为他知道如意为什么会被送到这里,李治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他不明白为什么如意先是在蝗灾中立功,后来又在万国朝拜的大朝会上立功,怎么就会被父皇会被送到高句丽呢?只是因为太子想要跟父皇要走她吗?李治不懂这些,但李治从心理上怜悯这个女人,在蝗灾后自己还答应过为如意请功呢,结果什么都没有做到,李治过意不去,所以这次就直接跑了过来,他想看看如意在异国他乡过得好不好。

李治推开院门的时候看见的是还是洗着衣服的如意,这时候如意还不知道李治来了,只是低头洗着衣服,直到李治走近踢到了一个木盆的声音响动,如意才抬起头擦着汗水看过来,这一下就愣在那里,然后高兴的喊出来:“晋王殿下。”说完又赶紧闭上嘴跑到了门口看看有没有其他人,有两个人站在外面,但看衣服是大唐的。

这时李治也是开口道:“没事的,高句丽人不会知道的,就算知道了也不用害怕。”

如意这才跑过来先让其他人回到了屋子里,才对李治道:“殿下你怎么会来高句丽呢?可是您怎么敢孤身来这里的?这里很危险,数月前高句丽王都被杀了,殿下您快走吧。”

李治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憋了半天只是道:“武内官你在这里过得怎么样?”

如意不知道李治是什么意思,还是回复道:“虽然过得有些辛苦,但还是安全的,即使是发生了弑君的事也没有被刁难,只是一直被拘禁在这个院子里不能出门。”

李治看着这个不大的院子,再看着如意现在已经有些破旧的衣服,知道了如意这一年半的生活,低声说道:“武内官对不起,我没能帮到你,我知道消息的时候你已经离开长安了,我想跟父皇求情都来不及了。”

如意不以为意的道:“这不怨殿下,来这里是我自愿的,并不只是皇上的安排。”

李治接着道:“这回你跟我一起回去吧。”

如意听了赶紧摇头道:“不可以的殿下,我来这里是有皇上的圣旨的,我自己回去就是在抗旨,这是不可以的。”其实还有一点原因,她被皇帝“流放”高句丽是因为必须避开太子,皇帝不想如意在长安影响到太子,现在回去算什么回事?太子的危机还没有解除,可以说太子还是太子那皇帝就不会允许如意回去,只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太子真的成了皇帝,那还需要如意吗?毕竟太子对于如意的认识就是证明自己太子之位稳固的工具,到时候恐怕就会忘了有这个人的存在,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如意这辈子都只能留在高句丽了。

李治听了如意的借口道:“你放心,你跟我回去我自己回向父皇请罪的。”

如意知道李治并不是十分明白自己被流放的原因,但也不好向李治说明白,只是转而询问李治为什么会来这里。

李治看如意不同意也就没有什么办法,在大部分时间李治并不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所以之前在蝗灾中很多事都是由如意做主,现在看如意转移话题也只能跟着如意的话题走。

李治来高句丽的原因是想看看如意过得怎么样,但却不是李治出宫的原因,李治想要出宫只是因为受不住宫里现在的压迫感了,他有些敏感的感觉到宫里发生了一些变化,李治向如意慢慢讲述了这一年多来长安城发生的事,有一些是关于太子的,如意想来恐怕恢复隐太子的身份和自己流放高句丽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太子,另外也知道高阳公主被许配给了房遗爱,然后就是这次高句丽弑君之事,现在是高句丽向大唐称臣,所以李治敢于偷偷的过来了。

听到这里如意才长长的出了口气,这几个月来如意因为不明白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一直担惊受怕,现在听李治这样说最起码证明了自己这些人绝对是安全了,不用提心吊胆的活着了,躲在屋子里听两人说话的其他人听见这句话也都是欢呼了起来,甚至跑了出来,如意对此也表示无奈,大家都活的太害怕了,知道了晋王殿下来说话,自然会偷听的。

如意脸色一□□:“放肆,一点规矩都没有了,还敢偷听殿下的话。”众人都赶紧停了下来。

李治这时候笑着道:“大家放心,我会尽快把大家带出去这里的。”

接着又是一阵欢呼。

之后李治就暗中向房遗爱表明了此事,这时候这些人才想起来朝廷两年之前还送过一些内宫之人来高句丽,当时说是教授宫廷礼仪,其实只是议和的象征,没想着这些人在渊盖苏文的弑君政变中还活了下来,既然这样那房遗爱等人自然不会拒绝晋王的要求,“八学士”每各人分配了两人就把如意等人安排妥当,而如意等人也是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同族,这样大家也都皆大欢喜。

因为此时高句丽为八学士兴建的府邸都还没有完工,所以房遗爱等人还是居住在高句丽的王宫里面,李治为了隐藏身份就跟房遗爱住在一起,顺便也把如意拉了过来,如意也有机会见到了这位高阳公主的驸马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