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恐怖小说 >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君臣父子心结渐深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君臣父子心结渐深(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杨氏母女两个还在悄声说着话,武士棱就敲响了房门,杨氏把武士棱迎了进来,如意见到也是赶紧行礼,武士棱也不说话,只是端着架子倨傲的走到了上首坐了下来道:“不必在意这些俗礼,怎么说你现在也是皇上的后宫妃嫔,虽然品级不高,但你还年轻,日后肯定会高升的,到时候来家里我们还得给你行礼呢。”

如意不知道武士棱想说什么,只得敷衍道:“大伯您说笑了。”

武士棱接着道:“我这可不是说笑,我听说皇上最近才册封了一个婕妤娘娘,据说之前也跟你一样,是个才人,你知道吗?”

如意不知道武士棱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只是承认道:“是的,是跟我同期进宫的一个女官。”

武士棱点头道:“这件事在我们这样的小世家中已经传开了,前几天很多人都到门上去拜访,我也去了,那阵势,那气势,的确不一样,我听说那位婕妤的父亲又升官了,所以我想你也应该了解一下这件事,毕竟你也是这个家里的孩子,你虽然没有了父亲,但你还有哥哥不是,再说了,虽然我们已经老了,但家族里还有其他家人,都是适合出仕的,这就要靠你了,你在宫里有出息了,大家都有做官的机会,这样家族才会发展壮大,你知道了吗?”

如意和杨氏没想到武士棱会说这样的话,杨氏赶紧道:“大兄,宫里是个危险的地方,有些事我们还是从长计议的好。”

一听这句话武士棱火气就上来了:“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十年前你就是这样的话,结果呢?士彟就是听了你的从长计议现在武家才会一无所有,宫里危险?哪里又不危险?前怕狼后怕虎,就连那个小乞丐都知道自己上战场挣前途了,难道我武家就不行了吗?那你说有什么办法没有危险还可以做官的?一辈子都是妇人见识。”

杨氏看这样也不想再说话,武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她不想如意的努力付出毁在自己的手上,如意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武士棱见二人不说话,扔下一句:“元庆和元爽两个孩子就在这里,你们自己看着办吧,只是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士彟的在天之灵。”说完就气冲冲的离开了。

武士棱离开之后母女二人还是一阵沉默,良久,如意轻声道:“娘。”

杨氏道:“如意,你听娘说,就算是你爹活着他也不会想你去冒险的,你在宫里只是一个小小的五品才人,在那些皇子娘娘眼里比普通的宫女强不到哪里,这不是你该有的野心,特别是涉及到太子殿下和皇上的关系,即使是娘也预料不到会有怎样的后果,这都是我们不能承受的,所以娘宁愿武家没有出息,也不想你去送死,这就是娘的心里话,你也不必担心娘和武家的关系,大不了娘再被赶出武家,娘不在乎,娘只要你能够在宫里平安的活下去,你姐姐嫁人了,青蝉又是个眼睛看不见的,娘知道青蝉心里有话,但却从来不会跟娘说,她只会告诉郭孝慎,所以你就是娘心里唯一可以依靠的女儿了,娘不怕为你丢了自己这张脸,你也不用担心,武家有娘为你扛着。”

如意听到这里一声“娘”抱着杨氏哭了起来,杨氏心疼的摸着女儿的头发,没有背景怎么可能在宫里顺利的生活?

在犹豫几日之后,如意还是决定听从娘亲的建议,不要介入到宫中的纠纷中,现在自己只求安稳,现在的生活就是自己进宫的目标,不想其他了,于是如意就找到机会向皇上说明了自己的想法,皇帝没想到自己已经满足了太子的心思,太子居然还会对如意有想法,可是最近太子好不容易太子有了学习的状态,皇帝也不想因为这件事去斥责太子,千怕万怕就怕起了反作用,到时候又是难以收拾的局面,倒不如悄悄地把这件事过去,想到这里皇帝就想把如意调回到身边,因为徐慧的升迁,皇帝身边正好需要一个负责记注起居的人,如意正合适。

如意还没有跪谢皇恩,就听见外边一阵吵闹,几个监人都不敢拦住的一个人直接冲进了皇帝的紫宸殿道:“父皇,您为什么要把文成送到吐蕃去?您难道不知道文成是女儿唯一的朋友吗?”

经过几天的思考,皇帝最终决定把文成郡主送到吐蕃和亲,但文成是高阳在宫里的惟一的朋友,所以高阳公主知道以后直接就闹到了皇帝这里,她对这件事不愿意,希望皇帝能够出于对自己的喜欢改变和亲的人选。

皇帝看着生气的爱女,知道高阳不愿意,可是对于这件事自己也没有更好的人选了,这是不得不为之啊,于是叹息道:“朕知道你喜欢文成,朕也很喜欢那孩子,可是为什么和亲的不能是她呢?”

高阳哭着道:“那为什么偏要是她呢?宗室的公主郡主那么多,您为什么偏偏选中了文成呢?其他人不可以吗?女儿从来没求过您什么,这次就算女儿求您了不可以吗?”说着跪在了地上。

皇帝一阵沉默。

这时候文成也知道了高阳公主来大闹紫宸殿的消息,所以也是赶紧跑了过来,进来就看到跪在地上哭的高阳,她知道高阳是一个骄傲的人,很少会把自己的情绪表露在外,特别是哭泣这样软弱的事,现在高阳哭了,她是真的伤心了,文成也是赶紧跪在高阳旁边拉着她的手轻声道“高阳”。

沉默良久,皇帝还是想告诉自己最喜欢的女儿为什么和亲的人选会是文成,不然他真的也不想把女儿唯一的朋友送到千里之外的吐蕃,正如高阳所言,宗室的公主郡主很多,可是皇帝现在只能选择文成。

皇帝开口道:“朕知道,吐蕃现在对于我们就是虎狼之地,和亲就是把宗室女送入虎口,但正是因为这样,朕才需要把文成送过去,朕想和亲,但朕不想这和亲是朕的宗室女送过去被欺负,朕不想朕的和亲像汉室那样被人折辱,甚至被用作取乐,所以朕不惜代价的打了这一仗,就是想赢,就是想要告诉吐蕃,和是朕的选择,不是他吐蕃的选择,是和是战的主动权应该在朕的手中,不该由他来决定,和亲是这场战争的延续,只是看不见硝烟,没有了刀光剑影,但却更加重要,所以朕需要一个人能够为朕守住胜果,一场战争只有知己知彼才有获胜的可能,这就是朕没办法的地方,朕现在并不了解吐蕃的情况,所以只能派出朕最有信心的人选,就是文成,她可以算是宗室女里面最聪明的孩子了,朕以为只有她才可以担纲大任,这就是朕选择她的原因。”

高阳听到这里还是不情愿的问:“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直接打败吐蕃?难道我们必须对吐蕃妥协吗父皇?”

皇帝无奈道:“一来吐蕃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脆弱,或许战事会持续很长时间,朕不想把国力消耗在这上面,二来吐蕃土地贫瘠,蛮人不事农桑,远征吐蕃对于我们来说得不偿失,三者现在高句丽狼子野心,在辽东不断犯边,这才是我们的骨髓之患,相比之下吐蕃只是肌肤之疾,解决辽东之患才是我们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这件事难度更大,你知道前隋就是因为高句丽而灭亡的,所以和亲的人不但要做到自己不是肉包子打狗,白白被吐蕃利用,还要保证不会弄巧成拙反而坏事,朕不想在朝廷全力解决高句丽的时候后院起火,收到吐蕃趁虚而入的消息,所以你该明白了吧。”

高阳公主也是个聪明的人,现在皇帝给她解释呢这么多,她不可能还听不明白,于是结结巴巴的道:“可是,可是,”然后坚定的道:“女儿愿意代替文成去吐蕃和亲,既然这件事这么重要,女儿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弱于文成的,女儿愿意请缨去做此事。”

文成郡主听到这话一惊,赶紧拉住了身边的高阳公主道:“不行,我不愿意,皇上,臣女愿意和亲吐蕃,臣女愿意做这件事,高阳不可以。”

皇帝也是看着自己的女儿叹气道:“诶,朕知道你们的心意,也知道你们之间的情意,但是朕以为你不如文成合适此事,你就像一团火,霸道又热烈,朕相信你有玉石俱焚的勇气,文成就像是一弯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现在我们与吐蕃就是这样,朕想弥合分歧找到共识,这是文成比你更合适的地方,文成,你懂了吗?”

文成郡主道:“臣女明白的,这是臣女作为宗室女的本分。”

皇帝心累的挥手道:“你们下去吧。”

高阳喊了一句“父皇,我恨你。”就跑了出去。

于是文成也跟着失魂落魄的高阳走出了紫宸殿,高阳流着眼泪道:“对不起文成,我帮不到你。”

文成笑着道:“这不怪你的高阳,我们两个人一起长大,我知道你对我的好,但我们也该知道自己的宿命,作为宗室女,我们不能像父亲和哥哥们那样纵横沙场,但也不可能像普通百姓家的女儿一样什么都不用担负,联姻就是我们的命运和责任,这是我们早就明白的,这也是我们最大的用处,也是属于我们的名利战场,皇家的联姻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嫁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在崇文馆学习的原因,因为联姻也不能是蠢货,你跟我都是骄傲的人,联姻也是需要看我们的能力的,有能力的宗室女嫁给大家族,没有能力的就是那些普通的小世家,正如皇上所言,和亲吐蕃是一件重要的事,甚至决定着我大唐的国运,你说这么重要的事能交给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蠢货吗?皇上能够把这件重要的事放在我身上那就是对我的认可,这不正是我们一直等待的机会吗?我们不能像男人一样建功立业,执掌朝政,但我们也应该有能够证明自己的方式,女人啊,一样能够为大唐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都会长大,也终究会分开。”

高阳看着平日里温柔如水的文成喃喃道:“文成,我不想你离我那么远的,我想你留在长安城陪着我,我想我们一起老去。”

其实对于和亲还有一些原因,皇帝也会亲疏有别,对于自己的女儿皇帝会选择自己的近臣联姻,这样即是赏赐,也有利于把控,对于像吐蕃,吐谷浑这样对外族的联姻,把控是比较难的事情,交易的意义多于联姻,所以更多的会选择宗室女,还得是比较聪明的宗室女,保证不会在异族的虎狼之地坏事,尤其是对吐蕃,前后两任和亲宗室女: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影响,为唐王室和吐蕃的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对于唐太宗,让太宗皇帝可以全心全力的解决高句丽的问题,文成公主功不可没。

在高阳和文成离开之后,紫宸殿内只留下了皇帝和如意二人,皇帝长叹一声道:“这就是天下之主的皇帝,这就是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是人人都要跪拜的皇帝,可是谁又能理解皇帝的无奈呢?哪有天生的皇帝的啊,哪有天经地义的问鼎天下啊,哪个皇帝不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英明神武如汉之武帝尚且蛰伏多年才有灭诸侯王,亡匈奴人的伟业,何况是朕呢?想当年朕登基之初,突厥人趁我立足未稳之际出兵我北境,兵锋直指长安,朕不得不虚张声势,忍受着屈辱议定了渭水之盟,这是朕最大的屈辱,但却不是惟一的妥协,在外有异族狼子野心,在内有世家阴奉阳违,这就是朕的皇位啊,走在刀刃上的皇位,任何一个疏忽都会成为环伺者的机会,就像这一次的蝗灾,这就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啊,亡隋之祸历历在目,就是亡在异族和世家的内忧外患,这就是朕对太子的忧心啊。”

如意这才知道皇帝之位所要面对的天下难题,知道了皇帝对太子的良苦用心,也知道这是皇帝对于自己的警告,于太子而言,自己什么都不是,这时候就更加没有了之前胡思乱想的东西,于是叩首道:“宫婢明白。”

只是皇帝是爱子情深,但太子却是始终没有安全感,虽然因为蝗灾之事被皇帝夸奖,但心中还是对怀有夺嫡之心的魏王有忌惮,他表面上看起来是想要想父皇讨要一位女官,其实真正想要的是安全感,太子打心里认为,自己要什么皇帝给什么那就是自己的太子之位绝对稳固,直到父皇把皇位给自己,那父皇就没有易储的想法,反之就是有,这是太子对父皇的一种天真的试探。

但皇帝却不会这么思考问题,因为皇帝不管是因为自己刻骨难忘的经历,还是因为长孙皇后的爱情,从始至终都没有易储的想法,没有这样的想法自然也就想不到太子的忧虑,因为没有换位思考的可能性,相反,皇帝对太子更有望子成龙的心,所以不但为太子选拔了很多的老师,还为了锻炼太子特别开办了崇文馆,这都是想要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为此皇帝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太子只看见了父皇对他的责之切,却看不到一名父亲的爱之深,所以父子二人一直在误会中沟通,一个不知道另一个想什么,一个不知道自己应该给什么,最终父子关系走向僵持。

在如意不再去崇文馆之后,太子看到又开始了自己的胡思乱想,太子敏感的认为这是父皇想对自己表达什么,那就是自己的太子之位?想到这里太子又开始了自己叛逆的举动,先是崇文馆不到学,或者不管是否在老师的授课中,随意的来去,把崇文馆的一众老师扔在馆里不搭理,把后来又是领着一群突厥的奴隶饮酒作乐,沉迷于舞乐,在老师杜正伦几次规劝无果后,只得把事情告诉了皇帝,结果杜正伦“告诉家长”的行为被太子知道知晓以后,更加的恼羞成怒,直接上表父皇说是杜正伦能力不足,不配做自己的老师,不然自己还会罢学,皇帝无奈之下,一是为了缓解父子间的矛盾,二是把太子“哄骗”到学习的正路上来,皇帝没有办法只能把杜正伦当做替罪羊,直接发配到了谷州做刺史,这也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无奈之举啊。

好在如意的危机也算是过去了:太子看到父皇又一次遂了自己的意,赶走了那个不识时务的杜正伦,那就说明自己又“赢了一次”,也就暂时放下了对于如意的心思。

这些事情虽然过去了,伤痕却一直存在,太子对皇帝的不信任日趋加深,父子间看似恢复了往常的父慈子孝,实际上心结日深,就像一座随时都会爆发的火山,一切都在酝酿中,危机,就在下一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