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2 / 2页)
李斯听了总觉着哪里不对,皱着眉头暗暗思索着,忽的发现始皇陛下目光盯着叔孙通、淳于越等人,而他们眼中的欣喜遮也遮不住,电光火石间,李斯恍然大悟:是了,天音张嘴孟子,闭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都是儒家呀,难道后世竟是儒家学派占据了主流?陛下难道?
想到这里,李斯咬咬牙出列:“陛下,天幕降临我朝,铺天盖地,可谓是神仙手段,惜不知缘由,此为后世之人,若我大秦能给出后世想要的东西,或许天幕会为我所用。”
李斯所言触动了嬴政,是啊,尽管天音自称为后世之人,但这种手段不是神仙手段吗?若是后世之人,那也该是后世成仙之人:“丞相所言甚是,我大秦能给出何物是后世所需?”
“陛下,儒家动辄言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等先贤,数千年后的后世人难以寻找先人的足迹,但我朝或有可能,若对此最为了解的儒家能派出最优秀的人才组建一支考古队,必然能有成果。”
“陛下,此天幕怎可沟通?三代足迹茫茫,何处可寻?若我等不小心破坏了遗迹,后世更加无处寻找了,若因此使后世不信世有夏禹,罪莫大焉”淳于越有些慌乱,他知道这是李斯代表法家的出招,不能去,去了君王身边再无优秀儒士,而普通儒生又如何斗得过李斯。
此前淳于越已因复分封惹得始皇不悦,他寄予厚望的长子扶苏似乎也因儒家影响过于仁慈,再加上李斯“后世神仙手段”之说触动了他,始皇难道真的相信定可与后世沟通吗?不,就像他命方士求仙一般,他希望可以:“淳于博士,天幕结束后,你召集优秀儒生组建考古队去寻找先人遗迹,不可损伤。”
淳于越仍想反对,但看见始皇的眼神便知道绝无更改的希望,就像以前废分封,置郡县时的神情一样坚决:“喏。”
【1959年,当时已70岁的著名古史学家徐先生带队寻找夏王朝的遗迹,他们发现了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800年--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现在大多认为它应该是姓“夏”,属于夏文化的一部分。】
【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室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制造贵族奢侈品的官营手工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祭祀区、贵族聚居区都拱卫在其周围,王气俨然】
【这里有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大型多进院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大型围垣官营作坊区,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以及各种玉质礼器、各类龙形象文物、白陶、原始瓷、骨卜、鼎鬲……】
“克明,天幕指出了夏文化遗址所在,还有各种珍贵的器物,朝廷是不是应该派兵驻守,或者取过来,以防有人盗取破坏。”
“圣上所言甚是,再者虽知天幕是后世人,但也可印证一番。”杜如晦答道。
“圣上就派俺去吧。”
“这可是先祖的遗物,更应该派最细心稳重的人去,这点臣有自信。”李靖争抢着。
“好,那就药师去吧,万事不可过于急切。”
【考古学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又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引导我们不断去思考、去探索,去继续追寻先祖远去的身影。】
【天幕中的画面缓缓淡去,最后显现出:下一期:七日后酉时,落款:万界历史直播间】
“万界历史?难道这不仅仅是本朝会有,历史上各个朝代都会有?”几乎所有人都开始讨论起来,同时基本上所有人有权有势之人都派人四处去调查天幕的观看范围。
李世民:“这下可就是以过去、现在、未来历史为鉴,我大唐必可更上一层楼。”
“臣等必誓死效命。”
“朝闻道,夕死可矣”基本上所有人都决定准时侯着天幕。
古时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酉时,所有人都已经吃晚饭了,一天的辛苦也结束了,古代又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刚好看看视频,同时也可以让自家的孩子学习学习,这是知识啊。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的文盲概率高达80%,由此推知,古代的文盲率会达到一个何种可怕的程度。古代是一个知识垄断的时代,春秋战国以前只有官学,直到孔子春秋晚期首创私人讲学,从学在官府,变成了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然而在古代学习的成本并不低,不像我们现在有义务教育,基本人人都上得起学,就算是大学你都还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可是古代呢?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形容政权被世家大族所垄断,说的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而这里的寒门你以为是穷人吗?不,不是的,它指的是小地主。古代读书你要准备学费、书本教材费、笔墨纸砚、赶考的路费、考试的装备费等等,往往一个农家只能供养一个孩子读书,而且好的教学资源都被垄断了,普通的平民子弟有多少成功的概率,科考之难看范进中举就可以窥见一二,著名诗人孟郊四十六岁进士及第,也忍不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