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9章求贤若渴(第3 / 7页)
从布衣做出一番事业的,英雄豪杰无计其数,但能坐到帝王位置上却屈指可数。
尤其像刘邦这样。
从社会底层一个,很不显眼的小人物。
能够一跃而取得天下者,绝非偶然,而是他有这样的潜质,有伯乐之才,才能从善如流,他有了这个伯乐之才,才能辨别清楚,才知道下面的人,什么是讲得对的,什么是讲得错的。
做为统帅。
不仅要有伯乐之才,而且还要考察品行操守,相心相德,知人善任,不能以貌取人。
不能拘泥于方法。
要善于从内心中去观察,从行为中去辨识。
这才是能够做统帅的人,度量他人之心,知其心之所趋,揣度天下,透视国情,观其财物之有无,民财之多寡,军力之强弱,君臣之贤愚,天时之福祸,国运兴衰存亡。
心机谋定而后动。
如果没有伯乐之才,就是本领再高,也难成大器,所以说是事在人为,而不在定数。
刘邦在夺得天下后。
与群臣议论道:
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呢?大臣们七嘴八舌的总结了一通,都不是刘邦想到的答案,刘邦自得的说道: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
“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
“而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很明显,刘邦不仅能识才,还善于用才。
做到人尽其才。
同时还善于驭御人才,善于驭御手下的那班骄兵悍将。
与此相比,项羽就差多了,不能识才用才,不讲谋略,怎么能不失败,所有能够成就大业的伟人,都非常重视人才,就是女皇帝武则天,也同样重视、爱惜人才,光宅元年(公元684年)。
徐敬业据扬州。
起兵反抗武则天,到处散发骆宾王撰写的《为徐敬业讨伐武氏檄》,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诬蔑、攻击武则天。
武则天看过后。
并没有生气,而是感叹他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