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4章部署研制(第1 / 4页)
六氟化铀气体在加压下,被迫通过一个多孔隔膜,含有铀235的分子通过多孔隔膜稍快一点,所以每通过一个多孔隔膜,铀235的含量就会稍增加一点,但是增加的程度是十分微小的。
要获得几乎纯的铀235。
就需要让六氟化铀气体数千次地通过多孔隔膜。
赵卫东知道气体扩散法投资成本很高,耗电量很大,但这种方法仍是实现工业应用的唯一方法。
原子弹的另一种重要装药是钚239,钚239是通过反应堆生产的,在反应堆内,铀238吸收一个中子,不发生裂变而变成铀239,铀239衰变成镎239,镎239衰变成钚239。
由于钚与铀是不同的元素。
因此虽然只有很少一部分铀转变成了钚,但钚与铀之间的分离,比起铀同位素间的分离来却要容易得多。
因而可以比较方便地用化学方法提取纯钚。
铀233也是原子弹的一种装药。
它是通过钍232在反应堆内经中子轰击,生成钍233,再相继经两次β衰变而制得,从上面可以看到,后两种装药是通过反应堆生产的,它们是依靠铀235裂变时放出的中子生成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生成是以消耗铀235为代价的,丝毫也离不开铀235。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全可以把铀235称作“核火种”。
因为没有铀235就没有反应堆,就没有原子弹。
就没有大规模的原子能利用,有了核装药,只要使它们的体积或质量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就可以实现原子弹爆炸了。
只是这里还有一个原子弹的引发问题,也就是如何做到。
不需要它爆炸时,它就不爆炸,需要它爆炸时,它就能立即爆炸。
这可以通过临界质量,或者临界尺寸的控制来实现,从原理上讲,最简单的原子弹,采用的是所谓枪式结构,两块均小于临界质量的铀块,相隔一定的距离,不会引起爆炸,当它们合在一起时,就大于临界质量,立刻发生爆炸。
但是若将它们慢慢地合在一起,那么链式反应刚开始不久。
所产生的能量就足以将它们本身吹散,而使链式反应停息,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和核装药的利用率就很小。
这与反应堆超临界事故,爆炸时的情况有些相似。
因此关键问题是要使它们,能够极迅速地合在一起。
这可以将一部分铀放在一端,而将另一部分铀放在“炮筒”内,借助于烈性炸药,极迅速地将它们完全合在一起,造成超临界,产生高效率的爆炸,为了减少中子损失,核装药的外面有一层中子反射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