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节 力排众议(第2 / 3页)
“原来如此,杨主簿所言极是。”
顿了一下,吴凡继续道:
“如此,我再进一步问杨主簿一个问题:一只坐在井里的青蛙,能否知道除了井口之外整个天地之面貌?”
杨修这次回答倒是挺快,道:
“井中青蛙只得抬头见一方天空,自然无法知晓井外之大千世界。”
吴凡再点了点头,道:
“原来杨主簿什么都懂,头脑并无问题。但却为什么要用一个数百年前处在奴隶社会晚期之人的言论,来质疑改革呢?孔仲尼孔子,字仲尼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不假,但他归根到底也只是一个凡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难免使他的眼光和视界受到局限。如此,将他的所有言论奉为圣典者,无异于身在井外,思想却仍然处在井中。无知也许不是你的错,但用你的无知来质疑别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说完,吴凡手中斩蛇之剑一挑,吹毛立断的剑刃刷地一声将蒙在杨修眼睛的绢布挑断,而杨修的脸却是毫发未伤。仅此一式就令在场的所有人在倒吸一口凉气的同时,又在内心里为吴凡剑技之高而深深折服。
说到这里,肯定有朋对重甲不把孔圣人的话奉为圣经而不满,重甲就此唠叨几句。
孔子当然很了不起,他所提出的思想和信念影响了国人二千多年,并且传播到日韩等国家,形成一个儒学文化圈。但是,归根结底,孔子他也是一个凡人,他也需要吃喝拉撒睡,也要娶妻生子,并不能如传说中的神仙那样前知几千年,后知几千载。
既然是凡人,那就难免有错误。再说孔子当时所处的奴隶社会晚期,社会统治阶层与人民之间根本没有任何民主和平等的概念,孔子本人又代表着没落奴隶主阶级,由此,他的言论很多时候肯定是偏护于统治阶层,至少是对统治阶层有利。这也是为什么想要加强集权统治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不是其它术的原因。
假设汉武帝罢黜百家后,独尊的是道术,或是法术,或是兵术,阴阳术,名术,墨术……那么,今天我们所说的圣人,就应该是老子,韩非,孙武,邹衍,邓析,墨子……
也就是说,孔子之所以被我们尊为圣人,是因为他的儒家思想得到汉武帝倾力扶植而发展壮大,并传播至今,深入人心。这就像宗教,当它的影响足够大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神圣化它的相关代表人物来为自己的思想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
只不过,我们这种情况属于文化信仰,但仍然不影响人们的“神圣情节”把孔子神圣化。
其实,除了儒家之外的其它学派,也有很多传世不衰的信念,甚至是当今社会所急需。比如道家的“无为”就比较适用于统治阶层——不应绑架全国人民的意愿强迫去实现某个政党的最终理想。比如墨家的“兼爱”适用于整个社会——爱不应该有亲疏、贵贱、等级的分别等等。
类似的这类精典理念还有很多,却因为独尊儒术而被埋没。这不能不说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一种扼杀。这也是吴凡为什么容许十大学派存在的根本原因: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从来不怕争论,反而会在争论中令真理越发明晰。
当然,重甲这么说并不是要大家抛弃儒学,甚至唾弃孔子。只是把事物说开了,说明了,让大家明白事物的本质,仅此而已。对于儒学中好的理念,我们还是要继承和发扬的。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民族是无法凝聚在一起的。
回过头,再说朝堂这边。
吴凡的这番话虽然没有重甲说得多,说得也不是很细致。但是,眼下这个世界,儒术刚刚被尊崇一百多年,还没有完全深植人心,因此,吴凡的话自然是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同。
这么一来,支持改革的人又多了一些,与反对派对比,已经接近1:1。
杨修满面羞愧地走了下去,其父杨彪见吴凡并未将儿子怎样,心中暗松了一口气。而吴凡也愚弄了杨修一把,有效地抵消了心中不悦。
镇西将军曹休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一改往日对吴凡的尊敬,脸带着十分的不悦之意道:
“吴大司马所言改革之具体事项,其它暂且不说,单就军队并不完全听从皇帝调派这一项,在下深感不解。试问,若是手执兵权者谋反位,皇帝岂不是束手待毙?”
曹休的表现完全在吴凡的意料之中,因为他是曹氏亲族之一,吴凡的改革有多项是针对削弱皇权的,对此曹氏亲族肯定极为不满。换言之,若是曹休此时和颜悦色和往常一样,那吴凡反倒要加倍提防他会不会暗中给自己下绊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