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 > 第267章 郭戎的尚方宝剑

第267章 郭戎的尚方宝剑(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只不过,这种模式清一色出现在天宝年之前,而天宝年间,玄宗正式废府兵为募兵,并且设立了天宝十大节度使。

从此之后,大将军持节就成为了一个历史!

郭戎原本不明白这之间有什么区别,直到他看到了韩愈给自己的书信中点出的内容,天宝之后受命统兵出征的将领之所以不需要持节,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某一镇,甚至数镇的节度使。

而在书信的最后,似乎是害怕郭戎理解不透太上皇李诵的本意,韩愈赤裸裸的写道,郭戎则是天宝年之后,朝廷派出了第一位以禁军/卫军大将军持节出征的统帅!

韩愈没有再多写下去,但是郭戎从那一刻开始,郭戎感觉身上的胆子重若万钧。

虽然遭遇了安史之乱,但是那同样是开元盛世遗泽的时代,不仅有高仙芝、封常青、哥舒翰、仆固怀恩、马璘、浑瑊、辛云京等一众名将,更有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一对帝国双璧,有而现在……

静静的站在高耸、巍峨的潼关之上,回首三秦,遥望河洛,郭戎所想的却是半个世纪之前的安史之乱中关于潼关的记忆。

昔日河北糜烂,洛阳失守之后,但是大唐的天下依旧没有崩溃。

在整个战线的南部,既无强兵,又无强援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采取守势,加固城防,深沟高垒,据守险要、持久疲敌、坚守潼关不出。

在整个战线的北部,郭子仪、李光弼这一对帝国双璧,则借助河北叛军的主力被牵制在潼关之下的机会,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

半个世纪之前,就是在这里,潼关,一场几乎决定了大唐命运的大战在这里爆发。

同样是在这里,安西军曾经的两位主帅,在这里死于宦官的谗言之下。

仍然是在这里,开元盛世彻底落下了帷幕,输掉积攒了一百多年的底蕴的大唐从神坛上坠落。

晚年已经利令智昏的玄宗先是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然后又在奸相杨国忠的蛊惑之下,下圣旨强迫哥舒翰出战,最终造成人地两失,使平叛战争急转直下。

好在,大唐气数未尽,华夏气数未绝,好在大唐的忠臣没有断绝,好在华夏的苗裔前赴后继。

在其他人看来,安史之乱的转折点有很多,比如潼关之战、比如朔方军进攻范阳,比如马嵬驿之变,比如朔方军拥立新皇帝,但是在郭戎的眼中,安史之乱真正的转折点并不是那些,而是那一场惨烈到了极限的睢阳之战。

彼时的大唐,河北三镇叛乱,河东彻底沦陷,潼关失守关中沦陷,河北叛军正在扫荡河南道,并伺机南下江南。

彼时的朝廷,虽然战局不利,但是肃宗已经继位,朔方军主力尚在,陇右、安西、北庭最精锐的唐军也还在日夜兼程从边关赶回中原之中。

如果说在军力上尚有一战之力,那么在经济上,失去了河北、河东、河南、关中之后,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苦苦支撑。

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也是江淮、江南以北可以阻挡叛军的最后一座军事重镇。

睢阳一战,河南节度副使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带着不足七千兵马,在睢阳死守了整整十个月,从七千人打到了最后不足四百人。

凭借一己之力,硬生生的将安史叛军几十万人的主力挡在了大唐财税重地江淮、长江一线之北,力挽狂澜。

如果当时没有张巡在睢阳硬抗了十个月,失去了东南财税支持的之后,一切都将不可收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