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8章儒释道(第3 / 3页)
破阴阳入道,这就需要从现象中得到答案了。
修行之人将世界分为内外,以身体为界限来划分。
当然普通人连这一境都还需要修修,否则就难以理解的。
有一点智的人应该很容易明白。
而最后的突破就有些困难了,只要突破这一层,天大地大,我自逍遥!
内外便是阴阳的具体表现,那么如何二化一呢?
只需要明白这一点就可以了。
有得道高人这样说,内外皆是一体,内就是外,外就是内,阴就是阳,阳就是阴。
于是二化一了,可话何解啊?
肉体以灵魂为对象时,那就是内。
以外界为对象,那就是外。
独自一人时,内在能量就只能是内。
若是旁边有人,那么内在能量就会对外面的人产生影响。
而这种影响的能量来源于内在。
所以说,这个能量既是内也是外。
没有他人在,那就是内。
有他人在,就是外。
同一分能量,找的参照物不一样,所以就有了不一样的称呼。
实际上那份能量依旧是它本身,不增不减,不多不少。
人们为了认识和刻画,描述这种存在,这才有了内外之分。
所以说,哪有什么内与外啊!
这都是主体意识在搞鬼,所以二变一了。
一就是存在,不受主体意识刻画的存在,是单纯的存在。
而存在又分为很多种。
人们为了方面认识,所以就给存在赋予名字。
从结绳记事起,一切都是那样名字的。
看见陆地上有一种存在从这流到那,而且叮咚作响。
有人叫水,有人叫物质,有人叫H2O。
于是对人不友好的存在就是恶,友好的存在就是善。
对自己好叫利,对自己不好叫弊。
存在就是一,两个对应的名字就是二。
为了保持这种状态,就要趋利避害,于是三生万物。
自己得到得多,别人得到的少,高兴。
别人多自己少,愤怒。
不高兴,忧伤,这些名词就出现了。
这种观念一直都这么传下来的。
直到现在人都是原来那个模样。
这就验证了道德经的那句话。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而一入道,那就是真正的现象入本质,本质推现象。
世间万法皆通晓。
人间变化不离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