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它是赝品(第1 / 2页)
石盘背面的裂纹,若隐若现。我猜想,人为留下来的痕迹,就必定有它的意义,可是孤零零的一个石盘,再没有别的任何周边线索,想知道这些纹络的意义,需要猜测和推断。
这个石盘,还有启迪拿回来的石器,好像都在无声的说明,关于南玉的情况虽然匮乏,却不知不觉中先后的浮出水面。我现在最想做的,第一,把启迪带回来的石器完整的打开,第二,分析石盘背面的纹络。
此时此刻,就显示出我专业知识的匮乏,我自己推敲不出来,必须找人帮忙。启迪只知道七孔桥市场,可我觉得,再去七孔桥已经没有意义,金玉堂的老头儿都看不出端倪,别的店里的人,多半也看不出来。
“咱们得找个眼力更强的人才行。”
我坐在沙发上抽烟,同时也在冥思苦想,两支烟的功夫,我脑海里骤然闪出一个人,眼前随即一亮。
我想起了一个从北城文物所退休的姓周的老先生,我当时到所里上班的时候,周先生已经退休过了,只不过本着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还经常到所里去。尤其是所里的仓库,周先生很关注,跑的最勤。我管理仓库,跟周先生打过一段时间交道。
那是个真正喜欢这行业的人,不为名利,一腔热忱单单就因为自己的喜好以及对专业的负责。别的地方我不敢说,但是在北城附近,我相信周老爷子的水准绝对是杠杠的。
想到这儿,我打定了主意,找个合适的时间,带着东西让周先生看看。
等到天亮之后,我赶紧从通讯录里翻出来周先生的电话跟他联系。老头儿记性相当之好,一听我的声音就知道我是谁。寒暄了两句,我跟周先生说,想让他帮忙看一件东西,不过不巧,他正在老家,最快也要当天下午才能回来。
我和他约好了时间,然后趁机就先休息了几个小时,等到半下午,直接赶到他家里。但是估计是他的行程晚了,一直到晚饭时分,周先生才回来。老头儿的老伴去世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就他一人独居。一看见我,周先生热情的不得了。
看着他端茶倒水忙碌的背影,我就觉得时光匆匆不饶人,当初刚上班的时候,周先生的精神还好,这三年不怎么见面,身体好像比以前差多了。
我本来想直奔主题,但架不住老爷子热情,在他家里吃了晚饭,又喝了会儿茶,老头儿才让我把东西拿出来。
我先把从杜平手里买回来的石盘给他看,不愧是业内宿老,只大致的一看,就认定这是从石器时代传下来的东西。
“周先生,您的眼力是越来越独到了。”我怕他年龄大了,视力退化,就告诉他石盘背面有很难辨认出来的纹络。
果然,周先生拿着石盘,瞅了半天,才模模糊糊的看出来石盘背面的纹络。这也难怪,就连我这也的视力,也只是勉强看到纹络。
“老爷子,这些纹络,能有办法辨认出来吗?”
周先生虽然实力不成了,但经验很丰富。他取拿了一点不知道是朱砂还是尺红之类的东西,小心的把红色的粉末在石盘背面擦,擦的非常用力,红色的粉末非常的细密,石盘背面的纹络虽然也细,但在连续的挤压之下,粉末渐渐的就嵌到了纹络里头。等差不多了,用布轻轻擦去石盘背面沾染的粉末,顿时,石盘背面不甚清晰的纹络,就变成了一条条淡红色的细纹。
细纹是抽象的,没有任何的规律,一般来讲,古器物上面的装饰纹络都讲究整齐和对称,但石盘上的细纹很明显就不是装饰物,杂乱无章,我赶紧就把石盘背面淡红的细纹给拍了下来。
老爷子和那些古行的人不一样,古行的人不管吃的准吃不准这东西的来历,反正都要跟你胡论八扯一套,但老爷子很严谨,像这种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得翻阅大量资料,然后寻找相应的对比物,才能初步下一个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