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所罗门王的传说(第2 / 2页)
“那也不一定,因为他给人类集中留下了古代的文明,还有灿烂的文化。所罗门王他聪明绝顶又善于积累财富。他用了7年的时间,在如今的耶路撒冷建成一座圣殿,里面不仅有宗教圣物,还藏有无数的珍宝。但随着公元前6世纪犹太王国被巴比伦王国所征服,圣殿被毁,所罗门王宝藏在他的后代手里不知所终。这也是历代寻宝者对“所罗门王宝藏”的最初认识。因此,从古至今不乏千里迢迢来到以色列和中东、乃至到世界各地寻访宝藏蛛丝马迹的考古学家和寻宝者。而近现代探寻宝藏最积极、也最有“成果”的,当属美国考古学家尼尔森;古鲁艾克。早在70年前,他对《圣经》潜心研究,宣称在约旦的沙漠中发现了所罗门王宝藏的大致藏宝地。这片沙漠正是今天莱维等人研究铜矿的地方。
莱维也熟知古鲁艾克的研究,他羡慕地说:“那个年代处于两次大战期间,正是研究《圣经》历史的黄金时期。古鲁艾克只要在《圣经》的叙述中发现一些东西,就把它当作考古的线索,在地图上精心标注出来。”根据《圣经;旧约》的记载,所罗门王是以色列第三位君主,以睿智、妻妾成群和辉煌帝国而出名。自从维多利亚时代畅销小说《所罗门国王的宝藏》,对充满黄金和钻石的“所罗门宝藏”大加渲染之后,很多考古学家和寻宝人就踏上了寻宝之途。
但是,近几十年来,学界对于《圣经;旧约》的记载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人怀疑根本不存在所罗门王这个人。最近,美国科学家宣称在约旦发现了“所罗门宝藏”的其中一处———铜矿遗址。这是不是真的?对所罗门王的研究难道会从此改写?从此人们开始了对所罗门王铜矿的探索追求。
中东的天气日渐寒冷,美国考古学家托马斯;莱维和来自“约旦考古之友”的穆罕默德;纳贾尔率领的考古队,在这个时候来到了约旦,目的是对该国南部的古代铜矿和冶炼厂遗址进行考古。经过连续多日的紧张工作,莱维等人发现,在铜矿的最底层矿渣中,有一些类似古代椰枣核、柳枝等的化石。另外,他们还发现了与古埃及工艺相似的护身符和圣甲虫等手工制品。莱维很兴奋,迫不及待地对这些“成果”进行碳含量测定。最后科学家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些物品至少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这就意味着距今约3000年前的约旦存在着比较复杂的人类等级社会。
这个发现本来是一次比较正常和普通的考古研究,但是令媒体和专家眼睛一亮的是: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这段时间,当地正好被《圣经;旧约》中所记载的所罗门王所统治。
其实几十年前,这个铜矿已经被人发现。但是,当时的考古学家认为,这里的冶炼活动在公元前7世纪才出现。是游牧民族或者部落民族所为,谈不上先进的文明,更与所罗门王时代没有关系。但是莱维则坚持自己的看法,他称这次发现与《圣经》的记载时间、地点等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人们的好奇心总是有的,他们更关心的是所罗门王是否真的存在?流传数千年之久的“所罗门王宝藏”是否真有其事?莱维坦言:“这个问题是目前考古学界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对于所罗门王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并不能给出答案,不过我们精确的数据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评估和考虑。”莱维对媒体称,自己是相信所罗门王和宝藏存在的那一派学者,这次发现就是一个证据。
不过随着二战结束,世界进入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对《圣经》的研究却发生了转向。许多学者发现很难把《圣经;旧约》中在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这段时间的叙事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一些人也表示,可能《圣经》中很多历史事实在反复的修订和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遗漏,特别是在公元前7世纪到3世纪出现的一次《圣经》传抄高潮中。尽管对于古鲁艾克的说法,后代人也试图予以证实,不过人们失望地发现,他的结论下得过早,他所谓的藏宝地只在公元前7世纪后有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显然与《圣经;旧约》的记载不相符。这一点就连生活在中东这片土地上的以色列人也不得不承认。希伯来大学的学者马扎尔曾到过古鲁艾克所谓的藏宝地。他直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圣经》所言的公元前10世纪的古代现实社会,很难得以解释。”
时至今天,“所罗门王宝藏”连同它最初的主人一样,依然是一个谜。但是,“所罗门王宝藏”却依然流行,现代人寻宝的热情虽然不及古人,却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将这个历史迷案搬上了荧屏,写成书籍。”国栋仍就不依不饶地说:
“呆瓜,这就是你说的这“锁门王”留给人类的灿烂吗,我看,他早把偷来的东西藏在什么地方,锁好了门。留点什么陈谷子烂芝麻,让狗儿们相互咬去,他好躲在地下看笑话。”
“和尚,你说的也不错,为寻求“所罗门王宝藏”,还真发生过很多奇文轶事,有趣的事用箩筐也挑不完。”
“这洋鬼子的笑话我喜欢听,说几桩来听听。”
“早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所破,一个犹太长老在兵荒马乱之后,还虔诚地到圣殿遗址寻访宗教圣物的蛛丝马迹,无意中发现了一块长17米,宽13米的花岗岩,后人称之为“亚伯拉罕巨石”。
从此,寻宝人分成了两派:一派人怀疑宝藏就在巨石底下,并没有被运出耶路撒冷;而另一派人则认为在城破之前,宝藏就已经被秘密转移了。后来的寻宝者万变不离其宗地按照这两条线索开始寻求宝藏的下落,并产生了很多趣事:
18世纪中期,有几位英国探险家堪称“巨石派”的代表,他们买通了岩石的看守人,夜里在岩石底下悄悄挖掘,天亮则把洞口伪装起来。但最后还是走漏了消息。这几个英国人担心被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撕碎”,于是只好放弃了此前一无所获的工作落荒而逃。寻找宝藏的活动就这么草草收场。
更为有趣的是,在19世纪中期,英国军官沃林在耶路撒冷郊外的一处古迹上,发现了明显有人工开凿过的洞口,便壮着胆子往里走。没想到里面的洞穴颇多,走到最后,出口竟然是耶路撒冷城内。考古学家表示,不能确定这是不是秘密运送宝藏的通道。但这一说法不加掩饰,就足以吸引寻宝者了。过了大约半个多世纪,两名美国人来到暗道寻宝。他们发现了另一条被沙土掩埋的秘密地道。没想到沙土掩埋得太厚,以至于两人无法进入,甚至自己都有可能被流沙吞没,最后只好作罢。
不仅在中东流传“所罗门王宝藏”一事,宝藏转移的说法在欧洲也一直流行。这些持“转移派”立场的欧洲人认为,早在罗马帝国将地中海变为“内湖”的时候,帝国的统治者就得到了这笔宝藏。但是,后来罗马帝国衰落,宝藏被维西哥德人抢去,用来建筑欧洲要塞。如今法国南部兰克多地区的雷恩堡,就是维西哥德人最后一座要塞的所在地,宝藏有可能藏于此处的某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所在。所以,“所罗门王宝藏”至今还是个秘。”国栋笑了起来:
“那么说,也许锁门王是专门留给呆瓜的了,就等着你大呆瓜和小呆瓜去拿了。”朵嘎却高兴地说:
“志朋哥,说不定我们还真会找到这笔宝贝呢,不拿白不拿,拿点来也可为国栋哥置办点嫁装呀。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起来……。
“这是当然的,哪能让我们的和尚托着依钵上女儿国去要饭呢。不过,刚刚我说的只是学者们公认的一种说法,但在民间则有另一种传说,至于哪一种版本更为贴近真实,那只有靠大家去推理啦。”国栋骂道:
“我看两种版本都他娘的是谎话!特别是出至你呆瓜口中的更是荒诞可笑,一派胡言乱语。”
“和尚,你别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们这也是为你着想呀。”朵嘎要听故事便说:
“国栋哥,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听都没听,怎么能说它是谎话呢?”
“那好,你们吹你们吹,打烂的尿壶剩个嘴,你们就吹吧。”朵嘎笑着说:
“志朋哥,你都说说看都有哪几种传说。我也奇怪,所罗门王是大陆上的国王,怎么他又跑到海上去了?”
“那好吧,我就给你讲讲都有哪些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