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为了真相,必须活下来 > 第二十二章失去踪迹的敌人

第二十二章失去踪迹的敌人(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而我心里还直犯憷,真怕在这鬼地方又冒出个什么神秘的东西来,让我们难于应付。很快一个战士大声喊道:

“队长,这里有个洞!”

我们忙跑过去,原来洞口被推下来的树木挡住了,一时没发现,当战士们搜到悬崖下搬开树木,终于发现了这个隐蔽很深的洞口,在洞口边还有只怆慌中拾落的鞋子,我用手电筒往里照了照,但这点光照在洞里就像重黑夜中的一点荧火,什么也看不到……国栋叫来几个人点起了火把,带着一排人跟我们一起钻进洞里,走了大约二十来米豁然开朗,眼前出现一座惊人的地下宫殿,面积足有两个足球场大。二十多根周长约巨大的异形石柱顶天立地,石柱周长有十几米粗,一派豪气、霸气、帝王之气。环绕大殿有三四十间石房,最小者其面积仅两平方米;石房墙壁厚薄不一,最薄处仅十厘米厚。这些石房三面封住,仅临殿堂一侧有一个门洞,门洞仅容一人进出。

殿堂边有深潭数口,水呈绿色,非常神秘,但清澈见底。顶上倒悬着数千万只蝙蝠,在火光照耀下,蝙蝠惊飞四起,若黑风黑雨搅得天旋地转。洞右则有一道地下长廊,洞中生洞,洞中有洞,洞口呈虎口张开之势。

入洞后随坡下延,凉气浸淫,回望洞口,早已雾气腾腾。洞内有几十根石柱昂然挺立,组成长约八十多米,宽两米、高约四米的地下长廊。右侧处有一方形洞口,入内方知廊中有廊。其走向相同,但深度更深,足有百米,水呈翡翠绿色。

更为奇怪的是这里洞门面山路而开,外面是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渠,在洞外光线的照射下,让人产生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呈扁长方形,宽约五十多米,高约三十多米,成凹形展开,进深莫侧,宽绰这大,气势恢宏。六根石柱,均是三人合抱的方形大石柱,它们成两排阵势支撑窟顶。如此四层,衍入地下,有“二十四根”之多。洞内有水,深不见底。水中有红、黄、蓝、白、黑游鱼,奇形怪状非常怪异。

更让人奇怪的是这些一洞壁石柱上,满是人工用工具凿子郎头凿打的痕迹,石窟岩壁上当年的凿痕印迹至今依然清晰如初,整齐美观。非常明显,这石洞窟完全是人工开凿而成的,并非天然生成的溶洞,而是古人巧夺天工而凿成的。这样的石窟石洞并不止一个,而是几十个之多,每个洞窟都有路标指向出口,宛如是一个不会迷失的地下谜宫,石窟里廊中套廊,洞内套洞,洞下有洞,结构怪异。奇怪的是,在这深几百米,总体面积巨大的人工石洞里既无壁画也无佛像,洞内还时能看见清澈见底的潭水,常年不枯。继续前行,一个约四十五度左右的坡面,宽十几米,长三十多米的大斜面,让人叹为观止。更巧的是,这个大斜面的坡度正好是石窟外面山坡的坡度,在古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开凿工人是凭借什么仪器能够这么准确判断出,斜面开凿的起始点及其坡度,使其恰到好处呢?

兴奋不已的志朋由得感慨万分地说:开凿这样难以想象的巨大工程,就是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也要花费几十年到上百年才能完成。那么它是什么人干的,这神秘奇怪的洞窟开凿出来又是干什么用的?”国洞也很奇怪,不过很现实:

“这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土鳖子都全跑到这里来了,还能有什么用,不就是藏兵用的吗。”

“和尚,这样理解太主观太扶浅了,世界有七大奇观之谜,百慕大、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神龙架野人之谜……这些名字你们一定都不会陌生,可你们知道吗?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位于北纬三十度,这条神秘线的区域有着许许多多谜一般的世界奇观。今天,这条线上又一道世界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它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孟敦地下人工洞,这就是世界第八大奇观。”

“呆瓜,既然你确认是人工开凿的,这就不是什么秘密了,也许是想修建一座地下城吧,他们发挥了愚公移山的精神,花了几代人的工夫,还未完成缅甸佬就打来了,只好丢下工程跑啦。”

“窟开掘出的石料不下几百万立方米,这些石料足以铺就一条从这里到我们农场几百公里的石路,还有其他几十个石窟开掘出的石料,堆在一起岂不铺天盖地?奇怪的是,这些石料现在根本不知被运往了何处。如此之大的工程作何用途呢?”这时战士们也纷纷议论起来:

“我看是为了开采石头,修房盖雕楼。”

“既然是采石,露天开采岂不是更加省时省力?”

“我看就是为了屯兵。”

“这也许是哪位国王为自已修建是陵墓。”……各说纷纭。还有洞内的潭水从何而来?……

这时,担任搜缩任务的各班都回来了,仍就一无所获,逃跑的敌人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他们会跑到哪儿去了,在场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突然一名战士在深潭边叫起来:

“队长,快来看,这水下面还有洞!”

当我们来到深潭边,只见清澈的水下,沿着水潭边上还有一个个排列着的洞窟,而且不只一层,全浸泡在水里。难道老缅兵会藏到水下的地洞里不成,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或许是水廉洞,但我们没有潜水工具只好作罢了。当我们往回走时……

一幅天然的秋色图再次让我们赞叹不已。只见整个画面均被褐黄色的秋叶渲染:黑色的丛林、山峰、古民居点缀于秋叶丛中,那古民居还能明显地看出当地的建筑风格。近处,一条灰色的山谷直落而下穿过其间,这无疑就是位于石窟外山脚下我们走过的山谷了。看着这幅天然图景,我突然想,到会不会那些活着的老缅兵,顺着石洞逃出了孟敦。要是这样的话,再找下去就毫无意义,得赶快采取措施。于是我说:

“别在这里讨论学术问题了,老缅兵可能早己逃出洞去了,快撤回去把洞口阻死,以防偷袭!”……

当我们寻找砌阻洞口的石块时,正好洞口边有几块大青石,便合力搬来,而奇怪的是这几块石头好像是早就准备好的,每块石头都有榫头,不多不少刚好七块,安放上去后,非常严密,倒向是一扇设计巧妙的石门,因逃跑匆忙没来得及关上。

占领孟敦后,支青支队名声大振,在那霸权主义的二十世记时代,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及各种局部战争。在这个充满硝烟暴炸的战争舞台上,人类似乎早以把道义丢在了一边,而用武器来说话,在金三角更是如此。当我门支队在孟敦札营后,屡屡受到加奖,而又有一些知青投奔到了支队,兵员武器得到了极大的补充。而我也被正式任命为知青支队长,何为民、柴国栋为副支队长,志朋当了支队文书,陈大志、朵嘎、张峰、熊立伟都当了排长,虽说是个连的编制,但必竞是个加强连,加上缴获的武器弹药可以说我们己是兵强马壮了。

我们虽然结束了流浪生活,也达到了出逃的目的,并且得到了理想的职务。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正义方面还缺点什么,似乎我们成了雇拥军,在替别人去打仗,替别人去反对他们自已的政府。而雇主则是,打得好我给钱,打不好不给钱,死活与他们无关,这样的胜利在道义内含上也感到黯然失色。而这样的感觉,来自新加入支队的同胞,同学特别强烈。我不知道该如何来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我想,人的记忆和情感就像火一样,有时会被大雨熄灭,有时会被尘土压熄。但只要遇到风暴那竟乎垂死的未燃尽的灰烬,依然会形成燎原大火……

我看着窗外,天地依然混沌,山头刚刚露出朝霞,美丽的清晨多少也冲去了我心扉上的锈蚀。

这时,一阵很粗野的擂门声震醒了我,打开门一看,是国栋。看到他怒气冲冲的样子,我问:

“国栋,什么事把你气成这样?”

“队长,他是我们保四中的同学,叫吴国辉。也是插队知青,走了两天来投奔支队,我恳求你收下他。”

我一看,他身后站着一个跟他一样的黑大汉,浓眉大眼,脸上有一条被子弹划过的伤痕,一脸疲惫的神情,我把他们二人让进我那卧室兼办公窒的房间。说:

“就这点事也用得着发那么大的火吗?进来谈。”

“我不会为我个人的事找你,但这事关系到我们知青,到这里来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来当雇拥军?”

“你这没头没脑的问题,让我怎么回答你,究竞是什么事坐下说。”

“吴国辉你他妈给老子从头到尾给队长说清楚,别藏着曳着,有什么让我们队长给你做主。”

这条七尺大汉一下跪倒在地,大哭起来,讲出了他一段令人吃惊的遭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