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到尘埃里——那诗,那诗人:杜甫(第3 / 56页)
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这个年龄的小孩能写诗的还有骆宾王:
咏鹅
鹅,鹅,鹅,
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还有黄庭坚: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横吹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算尽不如君。
李贺更是不得了: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②,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日旦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③,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④程课⑤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者。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①皇甫湜(shí):当时著名文人。②素构:早就构思好的。③奚奴:童仆。④牵合:牵强符合。⑤程课:固定的格式。
译文:
李贺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提笔一挥而就,就象预先构思、草拟过的,自己取名字叫《高轩过》,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 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男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 李贺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就象赴会别人的任务题目.到了傍晚回家,积累而成.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等过去也就不怎么理.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
言归正传,还是说我们刚才的那个小孩,突然有一种当时的流行病降临到他和表弟两个人的身上,姑姑四处奔走去找草药。
但是,找来的草药只能救活一个人,是救儿子还是侄子?姑姑面临两难选择。姑姑挥泪救下了侄子。
这个孩子从小就“忧国忧民”,淘气时也表现出“奉献”精神。他们偷偷跑到人家院子里打枣子吃,每次都是他爬到树上把枣子,别人在树下捡枣子吃。
《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