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第1 / 3页)
坦儿在几次与自己挣扎以后,战胜了心里懦弱的自己。
他每天天还没有亮就坐在小板凳上背诵古诗,等到天亮了,他就去吃几口野菜,一路小跑去学堂。
学堂先生是个老人家,对坦儿的变化看在眼里,老人家每天放学后会多教孩子几个字。
一次放学,老先生把坦儿叫到身边,问了他一个问题:“坦,水是怎么把石头滴穿的?”
坦儿看着老先生的眼睛,思考了一会,慢慢的说了一句:“水没有放弃。”
老先生听了以后,皱了一下眉,停顿了一会,拍拍他的肩说:“做事情,你只管每日的去尽心尽力,日子要长,心思要紧,功到自然成。”
“你懂了吗,坦”老先生慢慢的说着每个字。
小小的坦儿,点了点头,“先生,我知道了,日子要长,心思认真。”这双眼镜清澈透亮,口气平静坦荡。
坦儿背着麻布兜,一路跑回家里。柴夫夫妇还在家里等着儿子吃饭呢。
可能只有内心纯净的人,在做起事来才不费工夫,少年的心里保持着对世界最初的期待。
他们相信亲人之间是割不断的情;他们相信朋友之间是共度青春的美好;他们相信努力的事情就一定会有回报。当然,世界也从未辜负过赤子之心。
坦儿每次放学回家,都能闻到母亲做饭的香味,他丢下麻布袋就去和母亲一同做饭。因为住在亲戚家,所以柴夫家就把一切活儿就全干了。坦儿每天晚上把柴夫砍得柴劈开完,冬天夜里把火炉烧的暖暖的,有时候一夜起来三四次,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起来读书,拿着锅里温好的粮食,吃几口就一路上学念书去了。
农忙的时候,一天下来躺倒田地上就能睡着。放学回家就去地里帮忙,亲戚看着这家人都挺能干,也从来没有挑剔过他们在这里的吃住,一家人才算是能够凑凑和和的过日子。
坦儿就是这样的日复一日,念书和干活儿是他童年时期的全部了。一种能够沉下心来的稳重,是因为,他心里其中有那个期待。
年少时把初出茅庐,平淡干净的心给你。那时你是我的信仰。
长大后把温暖纯真,花开花落的人给你。这时请抚平我的真心。
阿瓦希的在此时此刻并不知道将来的日子是什么样子,曾有一个老人说过:“年轻时候啊,全身力气每天想能有一番成绩,可是也并不知道将来究竟能过成什么样子,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能有变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遇见陪自己过日子的人,不知道会不会有舒心的家,不知道日子能活多久,什么都不知道,却好像什么都知道一样去朝着自认为的方向,每天的求,每天的走着。年轻人啊,不容易。”
如果说老人的话值得相信,那么这句话一定是阿瓦希某段时间里的精神支柱。这与她内心的漂泊感遥相呼应。
阿瓦希每天白天四处流浪,晚上就回到她的唯一的避风港:回音墙最上面角落里的小洞里。没人能爬的上去。可是这个小女孩好像有超能力一样,扶着墙上的凹凸的石块,慢慢的爬,由于太高,所以她从来不低头看,手心里冒汗就把手在墙上用力的搓几下,另一只手抓住时就如同嵌进墙上一般,死死的,像是抓住命的端口。
每次爬上去会一动不动的愣上半天,然后默默的在墙上留下记号,象征意义的祝自己喜得生存。
白天战胜漂泊,夜晚战胜黑暗。她无数次地逼迫自己闭上眼睛,不去想周边环境里的声音,不去自我怜悯,不去哭泣。
她手指掐着自己的胳膊,每次害怕时候就用力一下,疼痛感给她带来清醒,让她从自我的梦魇里活过来。
慢慢的,这成了习惯。
所以阿瓦希的胳膊上,总是有很多斑斑点点的伤口。后来她说:这是给长大贡的礼物。
第二天一早,阿瓦希又要出去了。走出去才有可能可以得到吃的。这次她一路向北走了很长时间,太阳从东边慢慢的西落,她走过出村口,来到了邻村看到了田地里的粮食该收了,看到一家茅舍前老奶奶为孙子吃饭,看到了两条小狗相互舔咬着,看到了集市上各种铺子门前热热闹闹,卖胭脂的小姐穿着她从来没有见过的衣服,还有听见书社里的背书声。
这一切相似的不相似的,她都只是路过看了一眼。
又到了另一个村子,现在已经是傍晚了,远处的夕阳特别好看,她凝眸远眺,想走到夕阳尽头,一直往前走,路上的男人背着柴嘴里吆喝着山歌,阿瓦希走着走着泪水不止,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切相似的不相似的,冥冥中都淡出了生活,什么时候可以淡出人生?
走到了一片草地里,阿瓦希拔了些野草,坐在地上吃了起来。填饱肚子后,她朝着南走回去。
同样的路,不同的时间走过,也会觉得从来没有来过。只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天的样子像是给照片打了高光,黑天的样子则是调色师降低了亮度。此时当事人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如果人们看世界的眼光永远都像是暖色超饱和,那是不是会多一些幸福感呢?
阿瓦希好像不会害怕一样。独自走着夜路,可能是在黑夜里训练的时间长了,心脏里注入了应对万物的元素,这个小女孩像是个英雄。
这时候她又来到了白天的那个集市,这时候街上只有她一个人。远处的月亮像一个大灯笼,把整个街市渲染出淡淡的柔光。她可以静静的看着这些店铺外的装璜了。
她嘴里小声地嘟囔着,认真地识别着牌坊上的字。她脑海里想起了从前哥哥教她识字的时候。
那时候她每都坐在门口等着哥哥放学回来,大老远看到哥哥后便站起来招招手。
“哥哥,哥哥”石头大声地喊着。
哥哥和妹妹一起进屋,吃完饭后便开始读书,妹妹总是跟在哥哥后面,学着哥哥写字,一笔一划的练习,跟着哥哥读书,一字一句的跟读,陪着哥哥背诗,有时候妹妹都记住了,哥哥还是没有记到脑子里。妹妹就小哥哥是个大笨猪。
院子里总是欢声笑语的孩童说话声,或者是郎朗的读书声。
牌坊上的字念什么呢?阿瓦希心里想着。可是确实不认识。便走了过去。
来到了旁边的这一家。
“清泉石上流”阿瓦希读了出来。“这个句诗很熟悉,想必改是一个书社吧。”
这句诗哥哥以前背过,那时候阿瓦希问哥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哥哥于是带着她来到了村里的小溪边儿上。
“看,那块石头,看到了吗?”哥哥指着小溪里的一块若隐若现的石头。
“嗯。看到了,小溪水流过它。哦!我知道什么意思了,就是流水从石头上流过,水清晰可见,石头也是若隐若现。是不是啊哥哥!原来小溪还可以这样写啊。”妹妹很激动的看着哥哥。
“是啊,这就是诗人。把生活里的场景能够用几个字便描写出来。”哥哥认真的和妹妹说着。
“这下知道了吧,我们生活里有很美的画面,你要发现它们哦。走,回家去!”
在余晖下,哥哥带着妹妹沿着山路回家。
这一路上,哥哥给妹妹讲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讲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感。讲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