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辽事两难(第2 / 2页)
方世卿心中对这小宦官有些不悦,这些阉人身份低微,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他们是不可以到大学士的办公房里来的,即使是过来传旨,一般也只是站在院里。
即使是司礼监目前实际上的掌舵人王安,也不敢破坏这个规矩,不过他也不会过来自降身份,倘若有要事需同阁老们商议,便会在司礼监和文渊阁之间再选其他一处地方,进行友好磋商。
“知道了。”方世卿替着冷冷答应一声。
小宦官点着头“哎”了一声,就要把脑袋缩回去。
“这位小公公看着面生,敢问叫什么名字?”
小宦官脸上依旧挂着讨好的笑容,笑嘻嘻道:“回大人,奴婢名叫李朝钦,现在专干些给万岁爷跑腿儿的差事,内阁这里以后想必不少来,还请大人以后多多关照。”
方世卿道:“是跟着王老公吗?”
李朝钦摇摇头:“奴婢是跟着魏老公的。”
方世卿点点头,然后对李朝钦道:“有劳小公公在外面等一会儿,元辅收拾一下这便过去。”
李朝钦答应一声,退到院子里侯着去了。
自始至终,方从哲都没有说一句话,像他这等国之重器,同一个小宦官说话,是很丢身份的事情。
方世卿将方从哲扶下炕,一边给他细心地整理着衣服,一边轻声抱怨道:“这司礼监新任秉笔太监魏忠贤,听说是个目不识丁的粗陋之人,果然带出来的下面人也不晓事。”
方从哲自己正了正头顶的梁冠道:“何必与此等人物一般见识。”
……
方从哲跟着里朝钦慢腾腾地来到乾清宫的时候,孙承宗已经侯在那里了。
这个东林党的干将凭借帝师的身份,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经升到了正四品的少詹事。
东林那帮人都在鼓吹孙承宗通晓边事,正在为了进一步升任兵部侍郎造势。
现如今,东林一脉上有刘一璟、周嘉馍、韩爌、邹元标、孙如游占据阁老和六部天官的位置,中间有杨涟、左光斗、孙承宗正在强势崛起,已然成为一股可以左右朝纲的强大力量。
孙承宗恭敬地着朝方从哲施了一礼,方从哲也客气地回礼,二人再次整了整身上的衣冠,待值守的宦官通报后,依次走了进去。
已经等的有些漫不经心的朱由校立马又打起精神,让魏忠贤给两人搬来了凳子坐下,亟不可待地开口问道:“元辅,辽事现在怎么样了?袁应泰最近有奏疏过来吗?我记得他说过打算捣巢。”
方从哲恭声答道:“回禀陛下,袁经略之前上奏说要恢复抚顺、开原两个重镇,朝廷廷议后觉得可行,臣便督促户部补齐了粮饷,算算日子这两天便该能先恢复抚顺了。”
朱由校皱着眉头道:“抚顺、开原不过都是一座空城,百姓也都让老奴掳走了,有什么好恢复的?他大张旗鼓的,不是为了捣巢吗?”
方从哲尴尬道:“陛下,即使是空城,那也是祖宗之地,袁经略着手恢复,内能安置百姓,外能震慑宵小,也是大功一件!至于捣巢之事,尚需徐徐图之。”
朱由校糊涂了,他记得自己分明是看过袁应泰打算捣巢的报告的,难不成是自己将朝臣的奏疏和锦衣卫的密报搞混了?
“那元辅的意思,袁应泰这次是不打算捣巢了?可我听说他将辽沈大军尽数派到边墙去了。”
方从哲对萨尔浒之战的惨败记忆犹新,那一战朝廷精锐倾覆,辽事自此趋于崩坏。为此,他这个力荐杨镐经略辽东的内阁首辅可是吃了不少苦头。
虽说辽东边军近两年经过熊廷弼的大力整顿已经恢复不少战力,朝廷各地援军重又汇聚辽沈,单单河东就有朝廷精锐兵马十二三万,边军实力差不多已经恢复。
尤其是不久前的白塔铺一战,贺世贤独领一万人马,便是生生抗住了老奴四五万大军的围攻,要不是袁应泰实在反应太慢,援军迟迟不到,恐怕老奴也绝难全身而退,必得元气大伤。
所以即使袁应泰此次打算发大军捣巢,只要不再犯杨镐四路分兵被各个击破的错误,胜负还真不好说。
并且,他也收到了一些袁应泰打算和老奴在抚顺附近大战一场的消息。
因此,方从哲并不反对袁应泰捣巢,可为了避免万一失败朝廷再将罪责归到自己身上,他只能佯装不知。
沉吟片刻,方从哲便张口道:“捣巢是关乎辽沈安危的大事,如果袁经略有这个心思,想必一定会奏请朝廷的。臣以为,袁经略尽起大军,不过是为了防止建奴阻挠朝廷恢复抚顺、开原,并不是为了捣巢。”
朱由校点了点头,又转向孙承宗恭敬道:“孙师傅以为呢?”
孙承宗早先就想过这个问题,见朱由校询问便开口道:“陛下,这辽事到底该行何方略,乃是个两难境地。”
朱由校闻言疑惑道:“孙师傅为什么这样说?”
孙承宗道:“辽沈一年耗费国朝饷银三百万两,长此以往,朝廷定然会不堪重负,倘若袁经略能够一举平定,自然是极好的。”
朱由校点点头,心道自然是极好的,那就这么干呗?
“但现在辽东兵马钱粮尚有很多缺口,将士们虽然用命,可贸然捣巢还是难以胜券在握,万一大军再次失利,那辽事便陷入极其崩坏的境地,以后再想平定,也要耗费更多的力气了。”
“稳妥之计,还是应该先慢慢恢复失陷的军镇,先守再攻。建奴不过是穷山恶水出来的一帮强盗,只要让他们无处劫掠,待其自弱,时机成熟再联络西虏和朝鲜,杀其军,分其地,辽事可定。但如此一来,朝廷便得源源不断地向辽东投入饷银,然而户部却早已是入不敷出,只能将这部分缺额再向百姓摊派,时日一久,便会因一辽而累天下。”
“由此,臣才说辽事已陷两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