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流放(第1 / 1页)
他原本就劝过程文硕和左丘卓亦,可没想到,他们两个人,竟然会联合了秦舒志和楼敬业,当真行了这些事儿。
如今,除了他,只怕是不会有人能够想到,将大齐上下搅动得天翻地覆的人,竟然就是这几个人。
而这其中,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人,同林时琛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当然,这些宛云目前是不知道的,而林时琛,也没有打算让她知道。
“时琛,一路辛苦,一别数月,京中大变,你也算是躲了个巧……”
“我都知道了,正如慢慢说的那般,这次,确实是多亏了陛下,只是委屈你了,这段日子,不仅要日日为我担心。
更要在京城中,处处防着那些人……这次,若没有慢慢,怕是整个大齐,便要经历好一番动荡。”
“话不是这么说的,身为大齐百姓,能够位大齐的安稳,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也算是不妄成为大齐百姓一遭。
也不辜负我忠卫侯府历代家规规定,祖父说过,我宛家无论男女,只有战死殉葬,没有苟且偷生之徒。
如今,我也算是完成了祖父说过的话,想必若祖父泉下有知,也会觉得安心吧,或许,也会夸上爹娘一句……”
“慢慢当真是,当真是……可爱的紧,不过,你我二人,要在这里站到什么时候?
后面的马车,还有城墙上的护卫,都在看着我们呢,慢慢何时,变得这么喜欢秀恩爱给旁人看了?
只我还是觉得,我们二人,还是回去秀给自己看比较好,再不济,慢慢也让我,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期,适应适应可好?”
“你说什么浑话呢?我哪里有这样的想法,不过是……不过是,许久没有见你,一时间,情难自禁罢了。
回去回去,不说了不说了,凭白在这里,让人瞧了笑话!”
说完,宛云撒气般的转身就往马车上走,留下林时琛在身后,小意温柔的赔着不是。
林时琛的归来,除了对宛云的影响比较大以外,对于京中的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影响。
若说是还有人对这件有多少关注的,也只有明昭帝这么一个掌事儿人,虽然金莱近来时不时地做出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可是到底,他们两个国家的君主,都不愿意看到两国起争执,若是可以的话,谁不想让自己本国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呢?
只是对于程文硕,楼敬业,谢安等人的处置,也迫在眉睫,不能再拖下去了。
在夏日的一个清晨,明昭帝终于下定决心,派了韩大将军和于将军分别带人,围了京郊的一间寺庙和京中的安王府,谢府。
而他们所要抓的人,就在其中,报着“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样的想法,被一锅端了个齐全。
康宁宫中,已经被恢复身份的田妃,端端正正的跪在明昭帝的下首道:
“陛下,臣妾深知自己和文硕都走错了路,此次逢了陛下开恩,让臣妾出了冷宫,臣妾自当知足。
可是臣妾,却不能知足,陛下,臣妾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话,会让陛下难做,会让陛下生气,深知怨恨臣妾。
可是臣妾,没有办法了啊,臣妾只有文硕这么一个孩子,从他小到大,臣妾对他,费的心力,不比皇后娘娘和于贵妃对睿王,孝王的少半分。
当年之事,臣妾以为,文硕都忘了,可是……这孩子命苦,还请陛下,念在他这么多年,一直安安分分。
此次,被有心人利用,能够饶他一命,哪怕是将他打发的远远的,只要留住他一条命,让臣妾有个盼头……”
这句话明昭帝深深的看了眼田妃道:“田妃,你可知道,‘贪心不足蛇吞象’”
田妃点了点头,知道,这是明昭帝,变相的拒绝自己的请求,只是为了给她,留足最后的情面。
一时间,田妃的眼泪顺着脸颊滑下,哪怕是已经上了年纪,风光不再,却还是让人见之动容。
“田妃,回去吧,兴德宫里的人,还在等着;I回去,给他们训话。”
“陛下,臣妾愿意永生入冷宫,为陛下日日祝祷,为大齐日日祝祷,只求陛下,能够保文硕一命,让他……活下来,好吗?
陛下,当年文硕出生的时候,您曾经说过,这个孩子来的不是时候,却也解了当时一定的困境。
臣妾因为重重原因,不能对自己的孩子一片真心,赤诚相待,只求他能够安稳度日。
哪怕是贫困潦倒,哪怕是疾病缠身,哪怕是……只愿,他能够在趁臣妾不知道的地方,活着……”
田妃一连串的诉情,让明昭帝动容,只是,明昭帝动容归动容,处置归处置,哪怕是有田妃如此声泪泣下的开口,也只是微微让明昭帝动了那点子“善心”。
作为一个君王来说,这样的事儿,必须有足够强硬的手段来解决,不然,只怕是旁人会有样学样,只觉得明昭帝这个君王,也不过如此。
若是严重的话,只怕还会真的揭竿起义,妄图颠覆大齐程氏皇朝。
明昭帝的沉默,田妃都看在眼中,她知道,明昭帝这边,无论如何,是不能说通的。
只是可怜她的文硕……到底,她也是不能得到她自己儿子的一句原谅,听到他儿子真心实意的,唤她一句母妃……
田妃抬手,抹了抹眼泪,冲着明昭帝盈盈行礼后离开康宁宫,只是在走到康宁宫门前的时候停住,背对着明昭帝问道:
“陛下,如今,文硕做出这样的事儿来,意图动了大齐的根基,时至今日,您可有怨恨过臣妾,怨恨臣妾,当年不管如何,也要将文硕生下来?”
“从未,不管你信与不信,朕其实,是能够理解老三的做法,只是,国法不可费,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不只是说着玩的!”
“臣妾……知道了!”说完这句话后,田妃再也忍不住,一边离开康宁宫一边默默地流泪。
而明昭帝,在原位沉默的坐了许久,最终,提笔落下,给了程文硕流放苦寒之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