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共和2486年(第1 / 1页)
古代已存在过许多的制度,后人想延续的内容也有许多,这就存在一个选择问题,后人选择什么的内容,突出什么样的内容就是关键。
秦始皇之后,创造了皇帝的称号,也把君主的地位提高到极尊的地位,秦皇之后的皇帝都在维护皇帝的极尊地位。
到了明末,世界已发展到进入近代的门口,进不进入近代则是各民族的选择,中华境内各民族想走中国之道,肯定不能落后,肯定要发展进入近代。进入近代有许多因素,君主或皇帝极尊地位在达到盛极之后,走向下降的趋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君主的权力开始下降,国人的地位就有可能上升。
二人以上的人的联合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省级诸侯中,有许多省区能够实行周召共和,也就奠定了天下尧舜共和的基础。
说一千,道路一万,不如现实存在实例,天下存在了周召共和,也出现了尧舜共和,共和体制的出现,标志着二人以上的人的合作观念也出现了在人间。
东方人习惯于首长制,就是一个家庭也有家长。颜思齐移民台湾前,多股漂流到台湾的移民,宁可被食人部落杀光,也不知联合反击。
有共和存在,就出现了联合行为,也是团队精神的出现,部落时期,人间有过团队精神,没有团队精神的部落,不可能活下来。
在党争严重,动不动就不死不休的争斗之季,众派别在共同利益下的妥协,保持整体的存在,拥有团队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是生死存在的大事。
凡事都不能绝对,在争斗的谋略与气势达到极盛之时,有一点妥协与合作就显得十分珍贵。皇帝的神圣地位达到绝对时,动摇皇帝的绝对地位也同样十分重要。
皇帝实行虚君制,尧舜走到台前当政,就是事实上削弱皇帝权力的开始。
对于虚君制,不同方位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封建士大夫大都理解为相权的运用方式,只不过比以前的相权大了一点。对虚君制和尧舜当政,也有人理解为贤德当朝,有人理解为可以避免昏君出现的体制,崇祯自己却理解为走向近代必不可少的因素。
崇祯十七年尧舜当政后,社会平稳发展,且灾害天气结束了。
第二年,官方文书不再是崇祯十八年了,而是共和2486年。
共和2486年,崇祯和尧舜都至力于让天下人明白,尧舜共和与君主立宪的体制。当时虽然没有公开提出君主立宪,但实质上是君主立宪。
共和行政,需要有众人都认可的公共原则,需要众人认识和发现更多的公共原则。
共和体制的特点是众人协商,争取共识,争取更多的合作,与之相反,就是个人独断。
不排除个人独断有时比众人商议更合理,但那只是少数现象或个别现象,少数现象不能取代大部分现象的一般原则。
崇祯原先规定,军事部门可以实行长官制,允许一定程度的个人独断,民间部门,特别是官府部门,一定以众人协商为一般原则。官府或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必须众人协商,执行中可以出现一定程度的个人独断,政府事务中的任何个人独断,事后都应进行评价,做出肯定或纠正的处理。
天下大事,有变革与守成之区别。
事实上,整个崇祯朝都处在变革中,进入了崇祯十七年,或进入了新明朝的共和2486年,是巩固变革成果的时期,也是守成时期。变革时期需要更大的权力进行变革,守成时期则进入了另一个时期,权力需要分散。
一张一弛谓之道,道之要求,就是不宜走极端,权力集中了一段时期就需要分散,权力分散了一段时期就需要集中。
进入共和2486年,变革基本上完成,灾害天气已经结束,社会秩序已经确立,太平之世已经出现。和平时期就是需要分散权力以追求更好的发展结果。
后金国则有所不同,女真族原先的人都是部落体制下的民族,奴尔哈赤要想进行军事变革,就必须集中权力,就不得不以自己为中心重新打天下,建立自己个人的绝对权威。
奴尔哈赤突然去世,后金似乎回到部落众首领共事时期,当时的四大贝勒和四大贝子权力最大,四大贝子还小无力争权,四大贝勒中,其他三人各有弱点,皇太极才顺利再回到君主掌权之局势。
皇太极继承了军事体制,但必须变革政治体制,必须集中权力。
后金不断从部落体制之局势集权,新明朝则是崇祯与其体制下的队伍,进行十几年的变革后,告一段落,进入巩固稳定时期。
女真或满族是刚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起步不久,许多事务都需要探索。新大明,是在原先中华文化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需要的是选择,选择最好的一面发展,再适当的加进一些内容。
东方的顺民多,一般都是上行下效,朝庭做出的选择,下方大多数人会效仿。朝庭实行了尧舜共和,皇帝极少干政,地方上又有周召共和,天下众人也就行合作协作之事。
共和2486年,需要的是把握局势,让皇帝之权势顺利的走上下坡路,让民间协作之观念健康发展,让国人的精神能够重现。
崇祯见局势发展良好,也就安心观望,几乎不介入政事,只是偶尔与尧舜互通私人信件。
有私人交往中,情报局的交往算是最多,情报局,还是照常送一份情报给皇帝,情报局的局长,朱金华也多次与崇祯谈天下局势。
朱金华与崇祯谈中,涉及多方面,有时也谈到交通运输和水运。
水运中,北黄河在崇祯十七年就可以通航了,只不过只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在山西与河北边境之地,有一高破,当时命名为“北黄滩”,水流太急不宜通船,需要转运。除了那高坡外,上段和下段都可以通航。北黄河有近两个月的冰冻期,要休航。
北黄河依地势曲折迂回,北方当时人口也没有南黄河区域密集,出现了湖泊占地,也影响力不大。
除北黄滩外,河水都较平稳,能通中等以下的船,北黄滩用陆路转动,短距离也能承受。
北黄滩没有南黄河的壶口那么高险,可以再修一运河代替,以达到上游地区也能直通渤海的目的,被命名为第二期工程。北黄河壶口地区的永济渠,是为了修到长安,所以较长,北黄河的北黄滩只是修一条克服高滩河道的运河,工程远比永济渠小。
看来北黄河的河道还是问题不大,需要重点考虑的是黄河中下段的泥浆问题,要不泥沙太多河道可能堵塞,或出现其它问题,南黄河就是因泥沙而成为悬河的。
必须从出现水不清的某些人河上游就开始治理,当时蓄水或建大型河坝的能力还是不足,植树也不太现实,但保护植物和森林则可行,只要不要百姓出钱之事,还是可以办到。
出现泥沙的地区都是因为战争对植被的破坏,而引起的水土流失。现在天下太平,没有了战争,战争发生在黄河边上的可能性也不多,保护森林和植被可行。修运河,引黄河水入沙漠也在当时可行。
当时急需的铁路不知何时能出现,有可能在中华区域比西方区域先出现,即使能先出现,也需要很多年以后,看来水运还是要在未来的几十年和上百年间唱主角。
水运不比铁路,铁路可修到想修的地方,水运却必定需要水。有些有水的地方也不能以通航,则可以疏通,象京杭大运河,永济渠,北黄河等之类。
当时有人提出修建贝加尔湖到北黄河的运河,此方案崇祯也看了,但对能不能修则不太乐观。北黄河的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贝加尔湖到北黄河则有几千公里,工程太大。
对于连接贝加尔湖与黄河的贝黄运河,崇祯也与颜毅敏交换了意见。颜毅敏表示,对于贝黄运河,考虑是能否修通的问题,而不是考虑经济价值和作用问题。只要地势能修建,修也无妨。
在没有铁路的时代,水运就是最好的运输工具,运河沿岸人口少,只要运河通了,沿岸两边自然会有人来居住,沿河两岸的经济也能大发展。
以前贝加尔河和黄河长期分割,沿岸又处于建设能力较差的游牧民族手中,一直都没有人想过修运河,现在天下一统,能把贝加尔湖与黄河连接为一体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自然灾害结束后,会有许多人力抽调出来进行其它内容的建设,修不修贝黄运河需要当时政府的全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