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官管与众议(第1 / 1页)
原先的明末,是天下普通农民无法活下去,在死前做出最后的拚搏,什么道德原则,什么作人标准,都靠边站,能抢到粮食,能多活几天就是原则。
农民起义军不但在当时形势下,不得不发挥抢劫或为恶的一面,只不过农民军的抢劫,与原先盗贼的抢劫,不同之处是被迫的抢劫,原先盗贼是主动抢劫,农民军是无法活时被迫从事抢劫。
农民军在当时条件下,无意识的发挥了恶的一面,在内部管理上,也事实是纵容了为恶的一面发展。
高迎祥,用一切方法反明到底。张献忠,树立个人权威,不怕比职业强盗更恶的恶名。李自成,不惜与众将做出原则性的妥协,争取众将支持。
李自成,如果单纯的尊重众将,遇事与众人商量,倒是不错,是民主作风的表现。问题是李自成也用利益去争取众将,实质上是做出了原则性妥协。
李自成有主观上为自己生存,客观上为天下农民之心。李自成,与众将妥协,在众将中,有同李自成一样心理的将领,有中间观点的将领,也有贪图个人享乐的将领,在众将的享乐风气下,李自成多少也感染了享乐风气。
如果说职业盗贼是一百步的盗,那么不民军也是五十步的盗贼。如果说李自成农民军中的右派是五十步的盗贼,中派是二十几步的盗贼,李自成为代表的左派也多少的走出了几步。
李自成军中的众将,是在困难时期需要李自成的意见和带领,在顺风之时,特别是在非战争时期就各行其事,入北京后,是农民军劣性的总暴发。
李自成农民军在北京,众多下级军官的作为无法记载,武将排第一的刘宗敏就把农民军定义为单纯向贪官污吏复仇事业,而大肆索勒钱财,文官排第一的牛金星则把自己当做功成名就的太平宰相来享乐。
农民军在北京的做法,李自成为代表的左派也清楚,那是损坏义军的名声,对建立新朝很不利,但是没有办法,也无法制止,因为是李自成自己一步一步的纵容众将走到这一步的。原先对坚决抵抗的城市进行屠城时,就有人看出了危害,也无法制止,那时就有人看出了,起义军已经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其实抢劫的最高水平是后金兵或清兵,李自成军在北京时就军心已散,打一次败战后,不但没有重拾军心,反而恢复初期对官军的流寇主义策略,正满足了清兵夺天下的愿望。
明末的局势,不仅仅是农民求活而形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是统治者因为灾年而利益减少而更加激烈的内斗,明末在党争条件下,不但没对能力面对农民起义,也没力量办任何事。
明末社会已经腐蚀得风雨飘摇,清兵只是当时正好有一点力量的外力,其实除了清兵外,还应该有多股力量,也有多种方法建立力量,力量的关键在于组织生产,生产在于打击土匪,恢复秩序。
崇祯由信王府的侍卫力量为基础,发展成为接管天下的力量,是因为适应了天下人求秩序,求太平,求生存的愿望,真正的力量,或真正的太平,需要天下治理的结果。
清朝的歌颂者,后来吹嘘的清初实施了励精图治,其方向是对的,其“励精图治”的方法则欠缺太多,当时不再是再建立一个封建王朝来等待欧洲人的侵略,而是要恢复先秦的高速发展时期,走出一条中国人的发展之道。
中国之道除了完善管理组织之外,还需对一些必要的的因素发展给以关注,个人争雄,提高个人的生存能力需要,团队合作,发挥整体的力量也需要。
门下院的发展完善,一些省份或一些地方诸侯实行周召共和体制也是为了发展联合因素的一面。
原先的旧明军与后金军比较,后金军能发挥整体优势,明军众将协助不够,被后金军各个击破。后来新式明军,克服了整体协作不良的一面,战局就由双方士兵的素质来决定。
起初,明军士兵的大部分人的格斗技术还是不如后金兵,后金兵习惯于集团冲杀,明军则成阵式防守,用枪炮远程打击后金兵,如果出现了混战,后金兵奋力冲锋,明军则五人一组拚杀,并不轻易向人员密集的地方冲锋。
明军成小组的联合,对弥补体力和技术不足有一定的帮助,战局向平衡方向发展,一般而言,在便于骑兵运动的地势作战,明军吃亏较大,在山地和建筑物内作战,则后金军吃亏大一点,无论谁吃亏大一点,明军都有了与后金兵一战的能力。
古代中原的军队也是依靠阵势,打败了许多群合之众。北宋初期的步兵,也是靠阵式,才阻挡了辽国的骑兵南下。明军新军的五人小组织战术也弥补了一定程度的训练不足或体力较弱的缺点。
军队的联合是在原先制定的战术方针和军官的指挥下完成的,真正可贵之处是民间人士在观念上也有联合精神和团队合作意向。
希望一种观念或精神在社会上存在,还是用事实说话比什么圣人言都有用,门下院的选举制度再加上周召共和体制,为中华的团队合作打下了基础。
周召共和原先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实际现出。在天下众多的势力中,存在两派,或两派以上的势力即妥协联合,又有利益争斗的局面是可能的。
门下院的选举议郎,能不能激烈,还是看各宗族的利益,敢不敢公开要求利益,敢不敢对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进行指责。
中国文化的传统,是民不与官斗,个人不与组织斗,谋人代表的宗族力量大,则会就会出现主动放弃的现象。
党派也是明末的一个重要组织,原先复社联合几个地方学社成立复社,有垄断学子言行的一面,东林党击败齐楚浙党联盟,也有垄断党派言行的一面。
还在东林党和复社出现之前,民间的意愿和要求,只能由乡绅或大儒来代表,其他人有利益也必须牺牲。东林党或复社就是要垄断乡绅可大儒的身份。
此崇祯朝在东林党得势,魏中贤失势后,又出现的保皇党,许多支持皇帝的庶族人员,加入政局,并取代了大量东林党在地方上的作用。
保皇党原先是宋献策在任党魁,宋献策被派到地方上后,由何功能在管理。何功能平时言语很少,只是在做事,但观点还是比较可取。何功能认为东林党过份壮大后,有掩党或皇党压制,保皇党会不会也过份壮大,因而对保皇党的发展采取了消积的态度,只是重用为皇帝做事的人。
正在这种条件下,崇祯又提倡所有人都可以组织党派,也可组织职业团体或准职业团体,并成立了咨询局,咨询局由一些社会上活跃的力量任委员,并可向中书院提出议案,甚至可向门下院提出议案。
崇祯的说法是社会各种力量的发展才是社会的发展,各种力量敢于提出要求和意见,是国人意志成熟或发展的前提,各党派之间可存在适当的利益之争,只是不可过份,有妥协的利益之争,才是真正的党派之争。
过去士族众党那种争斗,不是党派之争,而是意气之争,甚至士族党魁公开警告对方,还是不要开始党是争之端,否则就是不死不休。
崇祯的观点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党争是允许的,原先说要平抑党争是因为当时的党争太过份了,党争的目的不是消灭对方,而是彼此都发展,不是要对方罢官去职,而是说理。
崇祯不会去管具休事务,发现有重要问题则插手办一点事,按排亲任制定一些政策,或介入办一些事。
崇祯在一次主要是原先小朝庭的人员说,我们办事的原则是上官管理中有民议,民议中有上官管理,或者就直接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此原则,不管理你们叫做八卦阴阳之道,刚柔相济,中庸之道,辩证法,都可。
门下院和周召共和是想发挥民议或众人联合的一面,此面是在有充足的时间条件才能实施执行,另一面是在时间紧迫的条件下,则必须强调有经验人物和智慧人物的权威,主管人员必须在当时条件下迅速作出决断,并迅速处理当时的事。
军事部门就有较多的时间紧迫事件,所以军队存在军事主官负责制,军队较多的体现主官独断专行的一面,军队在体现军事主官的专行同时也需要适当的民议,不但在制定战略计划中,总结战斗经验中需要群策群力,平时管理军队也需要有监督的管理原则。
军队在义务兵和民兵基础上构建,就是要军队忠于朝庭,忠于天下万民。军队的中下级军官主张从军校中选,或选拔的军官都要进入军校培训,除了提高军事素质外,还需要提高忠民度。
政府机构是有充足时间的地方,政府机构必须加入门下院的选举制度和周召共和制度,门下院的众势力之间又允许有适当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