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世界格局(第1 / 1页)
中华文化发源于盘古氏开辟的关中平原,然后向黄河中下游发展,再向长江、珠江等游域发展。
中华的生产由采集加打猎发展到农业。
农业社会的中华大地,原先也是有许多牧场的,古代中华骑兵用的马,并不是全部由北方提供。
后来,中华的农业发展走向了极端,走向了唯农业是本,其它都是末的本末论,不但许多其它行业的发展受阻,就是牧马业也几乎废弃。到明末,牧马业已经难以在当时的大明境内看到,就是官方最权威的御马监的牧场也废弃了。
在南方的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兴起之时,北方以贝加尔湖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文明也许存在更久,只是由于没有记载。北方草原众部落,由于游走和过着动荡的生活,创造了交流的语言,但文字则迟迟没有创造出来,以至许历史事件没有记载。没有记载的历史并不等不存在。
北方草原有记载5 最早历史,在南方的农业文明中记载了一点,周朝时有俨狁扰边,战国时发现的匈奴和东胡的强大部落,发后一直有北方民族的记载。
中华农业文明最大的安全威胁是来自北方,有记载的南北冲突就有三千年,更早时期的冲突怎样,历史怎样,只能推理或意测。
此崇祯一直都反对绝对思维和极端思维,而是提倡相对的辩证思维,或真正的中庸之道,对中华的农业社会的一切事都不能走极端。
崇祯主张以骑兵为基础,平定北方的蒙满部落,建立大明秩序下的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北方秩序,结束三千年的南北冲突,并占领北方人烟稀少之地,不让其它势力再从北方入侵。
明清时期,是一个历史关口,崇祯不想谈什么百年大变局,或什么三千年的大变局,而想专住历史时机,努力发展。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那个时期的机遇,即不存在努力一下就一劳永逸的时期,也不存在失去了机遇,就再也不会有机遇了,没有了原来的机遇,肯定会有新的机遇。
联合南北方是此崇祯建立新大明的重要步骤,此步骤也只是稳定内部,稳定内容是为了面向世界。
崇祯是穿越者,对后世的事有点了解。后世在一种观点,认为黄河流域的文明是黄色文明,欧洲的海洋文明是蓝色文明,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相遇,黄色文明会从属于蓝色文明。
到了明朝的此崇祯,不同意此种观点,崇祯认为中国人还是走中国之道,中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就是与东亚地区的各民族的特点有相似之处,而与欧洲人有较大的区别,从属于差别较大的欧洲人,不是好道。
追求自己内部的稳定是一直的做法,汉唐的大军深入漠北,是当时的做法,宋明的重文轻武,忽视牧马又是另一个时期的做法,得失对错不论,其目的还是为了稳定。
此崇祯联合南北,追求内部的稳定,也是为了迎接那个蓝色文明的来到。
两个文明相遇,会有冲突或碰撞,会起浪花是必然的,但要谁从属于谁则不一定,即使事实上的从属也是一时的从属,而不是真正的从属。
蓝色文明有好的一面,其科技知识的发展有超过大明之势等内容都较好,但要绝对的好,则肯定不是,蓝色文明也有不良的内容,有不适合中国人的内容,黄色文明不可能从属蓝色文明。蓝色文明不一定与绿色接近,就象绿色那么令人类喜欢,后世把病毒也制成蓝色,人类并不喜欢病毒。
黄色文明,并不是绝对的黄色,有时金黄色也令人喜爱。
在明末时期,欧洲人并不是一天就到大明或东方来的,而逐步而来,先是葡萄牙人,后是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再后就英国人和法同人,其他欧洲人也随这此国家而来。对这些欧洲人的来到,东方人,或大明人怎样认识则是东方人的问题。
对国内的一些事件的认识也与对欧洲人的来到的认识有同样的原理,如何认为徐光启等人的引进西方科技,如何认为赵士祯等能工巧匹的技术,如何认为南方的牧业问题,都与如何认为欧洲人的来到是一样的原理。
能处理好内部事务,就也能处理好外部事务,不能处理好内部事务,也就处理不好外部事务。
此崇祯处理内部事务,也希望当时也有人能理解,能支持自己,帮助自己,处理外部事务也体现自己的风格。
北平蒙满是处理内部事务的方案,东卫海疆,是处理外部事务的方案。
东卫海疆是要发展海军。发展海军并不是单纯象彼得大帝样,认为陆军是一条腿,海军是一条腿,提高认识就行,中国的环境必须从更深的角度考虑。
海军需要对水熟悉的人员基础,需要文化中有对海洋文化的因素或对海洋文化存在的认可,而旧大明的事实是只重视文官,只重视四书五经和“圣贤之道”,此崇祯必须打破孔孟之道之道的局限,但又不能公开的提出打倒“孔家店”,而只能一步一步的走,当时的第一步是强调“社稷之道”和“尧舜之道”。
打破旧文人对文化的垄断是发展的第一步,发展海军需要建立海洋做业,社会中海洋做业有了存在的地位,才能谈海军的真正发展,否则,也会象郑和航海样,记载的资料也会被文人当做祸害而冒生命危险去销毁。
南抚遗民就是要表示中国在南洋的存在,中国不想将南洋变为自己的国土,也不想象欧洲人样,把南洋的人当奴隶,当殖民对象而屠杀或奴役,中国只想表示,中国人在南洋也是人,不是变为奴隶的对象,不是屠杀的对象。
中国人不必要去学习欧洲人在南洋的做法,需要考虑的是欧洲人的来到,中国人应认识到一些什么内容,如何调整发展方向的问题。
中国的发展还是按中国人的特点走中国之道。
历史上的中国是历史中偶然出现的中国,历史上的中国是在原炎黄文化区内的夏国,因率先发展到农业国而比周边先进了一个层次而成为中国,以后的中国是继承了夏国的先进性和先进的生产。
到明末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甚至是后来的英国、法国都有成为中国的发展之趋势,但欧洲国家并不是真正的中国。欧洲国家只能说是大国,是国力很强大的国家,而不是全面先进的中心之国。
中国不但需要科技和生产先进,社会治理,为人之道,精神面貌也要先进,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仁义道德的内容,是中国式的内容。仁义道德的不足,是不能真正实施,实施仁义道德的最主要问题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又与生产方式和所有问题相联。
仁义道德与西方发展起来的民主、平等、和平等内容是产地不同,内容相近。后来历史上真正的先进性的内容,或文明程度更高的内容是什么,决定于各自的发展。仁义道德发展不起,或没有发展,不能科学的实施,内容再好也等于骗人的话。民主、平等、和平等内容再好,或不能科学的解说,不能实施,也等于零。
中国的仁义道德还有待于发展,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许多内容还需要解释分折,西方的民主、平等、和平也需要发展,许多内容也只是提出了一种口号,实质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
两地的两种发展观念,是原则一致的内容,都是人类的财富,发展也是竟赛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更不是谁服从谁的问题,其实应综合两地的思想,就象中国对先秦思想的态度一样,不是认定那一家的思想最好,而是认为那先秦思想都中国的思想,应该综合各家的内容,总结出代表中国思想的内容。
人类也应该综合人类的所有成果,发展出代表人类的内容。
欧洲和中国是两大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其实世界还有更多的思想观念,需要认识和处理其中的关系。
国与国之间,或地区思想观念之间并不一定是对立的竞争关系,还有合作的一面。碰撞冲突是一面,合作相融也是一面,某种程度上说,合作相融还能共赢。
中国人的观念与欧洲人的观念的区别较大,需要慢慢融和。并不是明末时西方人来到中国就证明西方观念必须从属于东方,或后来欧洲人征服了东方,则东方就必须从属于西方,而是对所有发生的内容都应有必须的认识,也应产生必须的变化,不能熟视无睹。
新大明进入西域就是体现新大明开放的发展格局,南北人的观念有差距,西域人与南人的观念也有差距,中国就是应掌握观念差距下的相处能力,掌握不同观念下的如何处理内部事务的问题。
能做到两个民族的共和,才能做到万族共和,能做到观念相差较小的两种观念和皆相处,才能做到观念差异较大的观念和皆相处。
南北联合是地理条件下的必须,与西域联合则是开放式发展的姿态。
中国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应走中国之道,中国之道路不主张谁从属于谁,而是和皆相处。
中国之道否定了北亚那种唯武的观念,而是建立和平贸易共同发展,共同生存的合作局面,原先汉人与人蒙古人基本上达成共识,需要的是排除后金兴起后有影响,需要进一步沟通。
中国之道也否定了东南亚和西域那种以开疆扩土为中心的观念,而主张放弃冲突,全力发展,改善族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