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南北问题(第1 / 1页)
在东亚的土地上,北方的游牧汗国与南方的封建帝国几千的对峙,虽然也有少量的人想过南北一统,不要再战了,但绝大多数人认为,南北是两个国度,因为南方是农业国,北方是游牧国。
其实南方把生产局限于农业,北方把生产局限于牧业,都是各自的社会不稳定的原因,也严重局限了自己的发展。
后世的事实,南方不走出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就没有可能走入近代或现代,北方坚持牧业,也发展前景暗淡。
事实要求南北合作,南方必须突破单一生产行业的局限,学习牧业是起步,掌握更多生产行业是必须的发展,北方的土地也能从事农业生产,问题是要用心学习和掌握。
南方的农业和北方的牧业,虽然还有许多发展空间,当时南北的农牧业却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生产行业。已经成熟的生产行业,学习到其技术,是能够建效的生产技术。
其实东周时期的南方也有许多牧业,东周时期,南方各国都有牧马行业存在,秦国赵国都有庞大的牧马力量,就是连香港的黄易都知道楚国也有个董马痴。南方有牧马行业是南方骑兵的基础。
南方的牧业在东周时期也没有北方那种规模,也没有北方那么普遍,南方到汉以后,就逐渐放弃了牧业。
其实明朝组织专业队伍,也能从事牧业,南方也有许多草场可做牧场。如合著《元亨疗马集》的喻仁、喻杰就掌握了很有发展前景的牧学知识。
北方在北纬60度以上的北极圈区域内的农业会受限,但北纬在55度以下的地区则完全能进行农业生产,德国的纬度上北纬47-55°之间,农业发展得很好,东亚北方在北纬55度以下的地区完全能进行农业生产。后世黑龙江省,就有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突破生产的限制是一切的发展基础。重要的是生产观念,生产观念不能只局限于原先熟悉的内容上,而一切能带来粮食和收获的产业都允许存在。
元蒙曾经占领过中原,由开始的废田放牧发展到允许农业存在。另一时空中的满清也入主了中原建立了清朝,满清与元蒙虽然都起源于北方,但不是一类的民族。
满清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民族,即学蒙古人的放牧观念,也学南方汉人的农业观念,结果即征服了蒙古人,也征服了南方的汉人,几乎实现了南北一统。
满清有统一南北之势而没有真正统一,是因为满清的特征。满族人即学习牧业,又学习农业,具有了统一南北之势,但满足族人相当一个时期内只学打战,不从事生产,更为严重的是满清的文化落后,观念也落后,学习一点农牧知识就消耗了全部精力,更不知世界在发展。
满清文化落后就拖累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大明时,儒教学者还只是强调圣人言,清朝时,儒教学者,大有对一切不符儒教教条的言行进行攻伐之势,于是出现吃人不吐骨头之现象,也出现了祥林嫂,更为严重的是文化进入了死胡同,几乎停滞。明末留下的学者发表一些言论,或清朝人能写点诗词并不是发展。文化发展的停滞,社会也相应的处于更加落后的状态。
满族人的观念落后不但表现在社会普通人身上,而表现在所谓的精英身上。被满清学者吹嘘为与彼得大帝和路易十四齐名的当时世界三位大帝之一的康熙,到底是一个什么挡次的人。
路易十四有世界观念,建立强大的海陆军参与世界争霸。彼得大帝初时没有海域,也没有海军,但彼得大帝能认识到海陆军是两条腿,都不能少,因而不断的参与争霸,以取得海洋为第一要务。彼得大帝也有世界眼光和较开明的见视。
不但明末时期的枪炮与骑射的差距不大,就是几十年后的康熙时期,冷兵器也还能与火枪一战,雅克萨之战康熙用几万精兵还能攻克几百人防守的城堡,但康熙始终都没有看到火器的发展趋势,也没有去想为什么几百人能与几万人战那么久。
阿拉伯人俘虏了大唐人,就学到了火药的制造和使用,康熙在雅克萨俘虏了俄罗斯士兵,只是当满族人一样对待,却没有了解到火器的前景。
康熙从根本上只重视满族人的骑射。原先建立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炮,也几乎销毁,平定三蕃之时又需要再次购炮。
当时的“仿造王”戴梓,发展起来的“连珠统”和“威远将军炮”。康熙弃之如草介,因为那是汉人发明的东西,康熙认定骑射才是满人的技能,不但原先的枪炮大量销毁废弃,当时的发展起的的技术也丢弃不管。
极重武力的满清不但对武器没有眼光,对所有汉人的所有成果都采取忽视或打压的态度,康熙的眼光里,还是早些年中华自大的观念,以为满族人征服了汉族人就占据了中华,就是天下第一,而不知识世界有发展。
清朝本来可以一统南北,可在北方硬是让俄罗斯人抢占了北部区域,并让俄罗斯人步步向南进逼。在俄罗斯人初来东方之时,康熙号称与彼得大帝齐名,后来的实际,彼得大帝的后代压着康熙的后代打,已经发展到租借大连港了,如果没有英国和日本的介入,也许可能会有更南方的港口成为俄罗斯人的租借地。
路易十四的后人也以老爷的身份来到清朝各地。
清朝的出现,就必然出现文化更落后,社会陷入困境,民族发展必然出现灾难性的后果。也就是说,清朝的出现,东方大国必然彻底的丢失中国之地位,而且要步入屈辱的历史。
也许清朝出现后,中华民族步入深重危机后,能死地求生。就象西方样,奴隶基础上的社会,反而出现了了民主的基础,极度屈辱的中华能增加民族凝聚力,增加民族意识,能团结一致的追求复兴,是一种发展的方式,但那是最佳的方式吗?
现在是明末,此崇祯的主要目的是用一切办法阻止清朝的出现,满清认怂后,此目的基本实践,崇祯不在乎有一个满州诸侯,但在乎有一个清朝。
崇祯阻止清朝出现是第一步,其后是改造中华文化和发展东方社会。
明末社会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比较,各有特点。
明末的优缺点。
优点:
明末时期,中国之地位有动摇,却没有完全丧失,明朝的技术与当时世界相比较,虽然西欧有部分技术或知识超过了中国,中国还有部分处于优势或先进。
明末的人心较简单,是有待于发展的心灵。
明末的世界形势较简单,还没有人充当世界霸主,国际限制少,是自由发展时期。
缺点:
民族意识或国人意识还有待于培育,儒教观念和圣人言的局限较严重。文化掌握的人的比例低,社会中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人员不多。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相应有变化,有的明末的优点成了缺点,有的缺点又成为了优点。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丢失中国之地位,屈辱之后不久的中国,中国还没有突破“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还有待于发展,国际地位有待于提高。
新中国与世界技术的比较,领先和最好的技术极少,最好的技术大部分还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之手,相对优势不比明末时期高。
新中国的人心较复杂,有日精派,有崇美派和崇欧派,还有民族虚无主义者。无论你是否承认,民族虚无主义者总是认为,“中国这种社会,谁还会有办法。”的论调流行。新中国各种观念都在作用于社会。
新中国时期的世界形势较复杂,发达国家歧视中国,许多发达国家的人认为,我们的经济都陷入困难,中国还不出现困境应该吗?也有世界霸主,中国处于较差时,认为你还差得远,中国经济第二,总是避免不了有组织的围堵。
新中国时期就是国际事务有许多限制,自由发展的空间少。
新中国的民族意识有所发展,人民观念占有主导地位,民主观念也有所出现。“圣人言”或四书五经没有古代那么高的地位。儒教的地位被世界各种思想动摇,但没有明确的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哲学思想的基础较差,思维能力有待于发展。特别是许多人拥有的经达满清文化极端的封锁后的僵化思维还有数人拥有。
新中国掌握知识和拥有文化的人较多,许多人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明末时期发展中国并不比后世差,特别是人的心里和国际地位更有利,是一种不同的发展之路,现在有机会,肯定要好好的发展。